张安村全貌

张安村的小广场

中国甘肃网8月26日讯 (本网记者 宋芳科/文 张珊珊/图) “脱贫当然好,我们也有勤劳的双手,为啥啥事都要等着国家来帮忙!”去年脱贫的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妇女田冬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有条件后自愿退出贫困户序列的原因,并表示自己不愿意继续以贫困户的身份获得更多帮助。

8月26日,由中国甘肃网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新变迁·脱贫攻坚看甘肃”2018全国百家网媒扶贫攻坚典型宣传活动到平凉采访,走进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三合乡是省委宣传部的对口帮扶点,在宣传部倾心帮扶下,切实解决了群众的许多难题。在这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旱塬山村,当地通过富民产业培养、基础设施推进、扶贫扶智结合等措施助力脱贫攻坚,让小山村面貌一新,村民想脱贫、敢脱贫的意愿更加强烈,走出了一条甘肃旱塬山区综合扶贫的新路子。

三合乡党委书记吕鹏介绍情况

静宁县三合乡党委书记吕鹏说,三合乡属于旱塬山西省区,和静宁南部山区苹果产业蓬勃发展不同,这里的苹果产业布局不久尚属于初挂果期,目前对村民的增收贡献有限。加上山区干旱少雨属靠天吃饭地带,所以发展旱作农学才是关键。不过除了较为严苛的环境,三合乡有耕地6万余亩,布局旱作农业4万余亩,人均土地远高于川区群众。这为发展种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认识到优势也看到劣势,吕鹏还认为在找准产业致富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一些群众不会、不愿、不想、也不敢脱贫。特别是有些群众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是害怕脱贫后享受不了补助,所以不想脱贫甚至有贫困光荣的思想,针对这个情况他们采取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对有劳务意向的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对想致富的群众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等办法让群众能有一技之长。同时他们还通过村民知情大会,村民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鼓励大家参与到村庄发展中来,从而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家的脱贫动力。

三合乡张安村村民田冬红

田冬红,三合乡张安村村民,2017年她家实现了脱贫摘帽。

走进田冬红家的小院,鲜花盛开,整洁清雅。田冬红说她老公在建桥工地打工,她在家料理家务。现在她家种了9亩玉米、7亩土豆。所需要的地膜都是政府帮扶,所以她能干活就算辛苦一些也要把地种好。同时她家还养了一头母牛,四个月前还下了一头小牛,再加上养兔子收入,她家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按照这个标准她家已经可以脱贫,所以去年村上安排群众退出贫困户时,她家主动退出,并不留恋这个称谓,毕竟好日子都是看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国家这么大,大家都等着帮,国家也忙不过来。

三合乡张安村田冬红家的新房

田冬红家退出贫困户序列后,政府并没有甩手不管。吕鹏说,像田冬红这样的群众虽然脱贫了,但是还不富裕,政府拿出公益性岗位继续来帮扶。田冬红就获得了公益岗位就业的机会,在村子上打扫村庄卫生,每月有500元的收入。

三合乡张安村田冬红家的小花园

田冬红说,过日子就要整洁干净,现在她把小家收拾好,也会把村庄的卫生打扫干净,这样大家住着都舒服。

张安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江说,半个月前,他们村上刚刚召开了村民知情大会,邀请了静宁县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同志参加会议。现场回答村民们关切的问题。特别是大病保险、脱贫之后的政策帮扶等问题,村民问的最多,政府部门负责人答的也详细。通过村民知情大会大家吃下了“定心丸”,也明确了村上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大家干劲更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