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藩电影产业研究专辑丨与时俱进的类型本土化:《战狼》的经验和启示

由功夫明星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军事题材动作片《战狼》,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豪取超5.4亿元票房,成为2015年上半年最黑的黑马。《战狼》高呼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口号而来,毫不掩饰自己的主旋律身份,却以硬汉之风、黑马之势在一众“软绵绵”的青春爱情电影中孤峰突起,让人们领略到了美女和小鲜肉之外的硬汉风采,关注到了几乎已经淡出市场的主旋律军事战争类型片。

军事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一直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传统阵地,在20世纪中大致经历了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以及八九十年代三次创作高潮。[①]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近十年来的电影市场化改革,主旋律军事题材影片的地位受到不小的冲击。2009年前后的《集结号》和《建国大业》也曾在市场里刮起了主旋律战争片新风,但在20多岁主流观众口味的引导下和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此类题材逐渐式微。由《非常完美》、《失恋33天》等片代表的女性口味电影开始引领市场,爱情、青春和喜剧片充斥大屏幕,古装动作片遇冷,具有阳刚之气的军事战争片,更成为稀有濒危物种。《战狼》的出现,不但填补了近年来当代军事战争片的空白,它在票房和口碑两方面的巨大成功,更为主旋律电影如何赢得市场探索出了新的经验,为当代战争片类型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主要围绕《战狼》在文本上的突破、产业运作经验和对国产战争片的启示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主旋律战争类型片探寻一条既坚守价值立场又尊重市场规律的可行性路径。

文本层面的类型突破

《战狼》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首先归功于精巧的故事设计和优质的视听效果。影片讲述了一个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超级英雄在和平年代的边境丛林之战中扬我军威的精彩故事,并伴以大手笔制作,将火爆的战争打斗场面以华丽的3D视效呈现,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在类型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完成度。

1、类型电影与现实主义

类型电影是按照固定程式、固定配方进行生产的流水线产品,更多和类型成规相关,而更少真实反映社会实践。正如饶曙光所讲,“类型电影(film genre)在本质上是电影工业化机制及其商品化的产物,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消遣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可复制性,甚至批量化生产的电影系列产品。”[②]类型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每个时代观众口味的反光镜,它通过类型与当代社会和观众的对话,塑造类型、改良类型、衍生类型,甚至转变类型、杂糅类型,成为电影艺术和观众之间的紧密纽带,保证了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类型片是电影市场的基石,在我国2014年院线公映的国产片中,类型片占比超过七成,只不过大部分的类型技巧并不成熟。中国要成为电影强国,创作就不能不类型化。

然而,国内电影类型化的进程一直受制于“现实主义打天下”的传统文艺观,传统军事战争题材电影更是一直受限于现实主义套路的桎梏。如《大决战》、《太行山上》这样传统的战争影片,多以历史事件为基础,以塑造我军神勇的集体形象来完成论证政权合法性的历史叙述,高大全的人物与观众距离太远。尽管如此,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加浪漫主义情怀的创作手法仍被电影人奉为圭臬。在这样的观念束缚下,当代战争片很难拍摄出来,因为现实中的当代中国没有战争。

但若是以类型电影的理论看,当代战争片当然可以拍摄,只要类型成规加上合理虚构想象即可。诚如陈默所论:“类型电影虽然也涉及不同的题材即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但是并不以反映社会现实作为目标,而是以讲述精彩的故事作为自己的目标。”[③]我们需要看到类型电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差异,明确类型片不能完全对照现实来处理故事,在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方面应该符合电影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属性——“好看”。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当下社会心理和观众审美期待,在类型片的程式中变奏出对现实生活进行关照的艺术想象世界。口碑不错的当代战争片《冲出亚马逊》即是这样的尝试。该片根据两名中国军人在委内瑞拉国际反恐学校历险训练的真实故事改编,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类型化的尝试。但是片中过分强调祖国荣誉的主旋律论调削弱了它在类型化上做出的努力。

《战狼》的类型化创作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它打破了现实主义的藩篱,在借鉴好莱坞成熟的战争类型片的基础上,更进行了巧妙合理的虚构想象,创造一个强大的冲突对立面,创造了冷锋这样一个特种部队中的孤胆英雄,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拯救同伴,战胜敌人。

不仅如此,在借鉴好莱坞战争片类型模式的基础上,《战狼》还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本土化,将故事根植于中国当下现状,照顾到了本土的社会心理、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时代的精神关切,接上了中国社会和观众的地气。1999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袭、2001年南海战机被撞,以及近年来与日本对峙的“钓鱼岛”问题,东南亚各国挑起的南海争端,都让中国老百姓憋了一口“民族主义的气”,加之近年来部队腐败问题、文艺兵负面形象持续曝光,更让国民对中国军队的表现很不满意。而《战狼》通过本土化的类型创新,切实投射了呼唤正面的、强大的军人的本土社会心理,在大屏幕上彰显我军战士的勇猛与机智,迅速获得了观众好评。其次,影片中各种新型武器轮番上阵,打破了在影视作品中展示军队实力的禁忌;首次出现在国产电影中的未来式计算机触控操作系统,打破了军事题材中的科幻想象边界;脏话、竖中指并且和女上级打情骂俏的痞子英雄形象,打破了军人刻板的高大全形象。这些突破是为了适应多年来被好莱坞大片熏陶造就的观众口味,也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审美期待。再者,随着大国崛起的国家话语不断在民众潜意识层面深化,被煽动起来的民族热情也急需在电影中找到映射和出口。影片中有国际背景的犯罪组织犯我边境,特种部队奋起狙击,在“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之”的激荡中,将观众情绪烘托至高潮,巧妙地打中了民族主义情感的要害,回应了时代的精神关切。

2个人主义与人物塑造

纵观好莱坞与动作相关的类型片,“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无处不在。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动作类的影片中,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更容易引起观众认同。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形态,天然地契合电影艺术创作的规律:利于制造基于单个主人公的激烈冲突,利于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讲述精彩故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推崇的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电影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一直显得晦涩而艰难。十七年以来,政治对文艺产生了严重的干扰,造成国产战争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个性单一、千人一面,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政治符号和宣传模板。[④]随着电影市场日渐改革开放,固有的英雄形象已经逐渐被观众摒弃,具有鲜明个人主义特性的人物亟待被创作出来。比如《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不是一个传统语境中打了胜仗显了军威的英雄,而是一个流落在战争背后的“憋屈”的英雄。他坚持为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他的固执坚持,他质疑体制又追求体制认可的行为,为观众展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更真实的个人化的英雄。《集结号》在具有个人主义的人物塑造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战狼》比《集结号》更进一步,巧妙突破,塑造了一个以前在军旅题材中少见的个人化的英雄。冷锋出场便一意孤行违反了上级军令,但又凸显了他突出的个人能力和桀骜不驯的性格。随后在影片中,个人的成长历程、战友间的生死之谊、主角的前史现情都一一展开,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这个人物有父亲留下的心结,有持才而傲的高冷,在战友受伤时有另辟蹊径救出他们的机智,还有主动追求女上司的自信。这一系列的人物特质,在传统电影的军人形象谱系中难得一见。除此之外,在情节展开中,故事的节奏和人物的情绪起伏也控制得非常好,他也有低潮和失落,也有在愤怒时讲脏话和竖中指的举动,更有在前线危急时刻的“打情骂俏”。这些处理调节了故事激烈的节奏,也描绘了冷锋昂扬亢奋的背面和侧面。如此一来,冷锋这一角色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圆形立体,获得了观众极大的认可。

个人英雄主义的角色受到欢迎,也是当下中国大众集体潜意识的体现。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在全社会逐步市场化的当代中国,个人主义正在被当下年轻人所追捧。尤其在最近几年,传统价值观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改变,外企、私企、个体商户等非公有制单位的就业贡献率已经超过80%。新的时代楷模如马云、王石、俞敏洪等具有个人英雄色彩的企业家成为青年偶像。而在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中,肯定褒扬个体价值的个人主义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位置。实际上,每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国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肯定个人主义的合理成分。电影创作中,更应积极表现当代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合理呼应青年人合理的个人化诉求。

3冲突设计与对立面的大胆想象

我国当代军事题材作品的另一个瓶颈在于,没有真实的战争可打,没有对立面,就无法创作出“好看”的战争片。《冲出亚马逊》为纳入商业元素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造,重现了亚马逊丛林的艰苦特训,前有各种肤色的国际部队出现在激烈的军事演习中,后有国外黑社会企图破坏学校挟持校长女儿的桥段出现,精心设计了故事冲突。《战狼》类似《冲出亚马逊》的升级版,把故事发生在本土,冲突设计更加合理,对立面想象有创意。故事设计成一场因抓捕毒贩而惹怒境外大毒枭,后者派遣境外非官方军事势力雇佣军实施报复而引起的边境之战。东南亚贩毒是我们西南边境长期存在的问题,这样使对立面设计显得真实可信,合理解决了战争片没有强大敌人的剧作困境。黑帮仇杀将冲突聚焦于单个的人,凸显了对立面的强大,增大了冲突力度,为塑造个人英雄奠定了基础。参加过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国际雇佣兵,带入了国际背景,铺垫了他们的超强实力,为火爆的打斗埋好伏笔。再者通过演员的挑选,国际雇佣兵看上去还有几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面貌,我军与他们对决,契合了民间期待看到我军战胜“美帝领导的多国部队”的社会心理,打中了大众情绪的爆点。

好莱坞战争片可谓汗牛充栋,源于二战以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值得书写的战争经验。但他们不止步于对战争的描绘,而是更进一步去挖掘战争中的人性,艺术创新之处可圈可点。比如《现代启示录》设计了一个脱离美军建立疯狂王国的美军上校和奉命找回上校的小分队之间的冲突。《拯救大兵瑞恩》设计出为一个母亲救回在战争中唯一幸存的儿子的冲突。我们的战争片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设计合理冲突和对立面。

《战狼》在文本上突破了同类国产片的固有类型成规和传统创作观念,优胜之处有目共睹。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情节设置略显单调,叙事线索单一,人物关系简单,人物的内心挖掘得不够,反面人物也虎头蛇尾。女教官和男主角的感情戏是一大看点,但女教官的表演太克制,戏份也不多,这条副线还略显单薄。最后某国际医药公司和毒贩联手偷走志愿者的血液样本,欲对我国发动化学基因战这一民族危机的设置也稍显潦草敷衍。当然,瑕不掩瑜,《战狼》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深入思考。

符合影片特点的产业运作

《战狼》不仅是类型电影文本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符合电影市场规律的一次合理运作。

1、市场细分与档期选择

《战狼》通过档期调整选定4月2日清明节上映,同日上映的另一部影片是主打女性观众的《咱们结婚吧》,同时在档的其他影片都已接近尾声,距离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7》上映还有10天时间。可以看出在档期选择上,《战狼》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战狼》是一部充满了阳刚之气的作品,主要针对男性观影群体,与《咱们结婚吧》形成错位良性竞争。选择在非热门档期上映,避免了《速度与激情7》碾压型排片,提前10天抢出4亿票房。如此合理的档期选择,非资深业内人士不能完成。

2、选择适当的营销模式

选择适合影片内涵的营销方式,也是保证票房的另一重要手段。《战狼》的户外硬广不多,但是视频物料推得掷地有声。预告片剪得热血勇猛,佐以营销策划出的爱国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在互联网各大视频网站轮番投放,点燃了市场的消费热情。主创团队在22个城市上百家影院地毯式营销,这种敬业的落地宣传也取得了非常直观的效果。国产片的营销,宣传维护周期一般做到上映后第一周。第一周可以用营销手段来制造虚高口碑,但一周之后,营销手段几乎失去效力,真实口碑开始影响后期票房走势。在《战狼》地毯式宣传的带动下,在影片本身过硬的品质的影响下,前期放映在影院经理和观众中留下了好口碑,也是排片量能在清明节直冲第一的原因。对于《战狼》这样一部明星和话题影响力一般的影片来讲,靠故事的商业元素和口碑,靠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路演,来争夺观众,可算是选对了营销模式。

3、寻求政府合作是可行之路

《战狼》的拍摄,得到了南京军区的强力支持。5.8毫米10式铜弹壳、美军制式的M136AT4火箭筒、M25阻击步枪、多种型号的军用飞机、32台现役59式和96式坦克悉数出现在大屏幕,呈现了类似好莱坞军事片的真实震撼战争场面。若无军队支持,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大片水准。主旋律电影寻求政府合作,国内外早有先例。在好莱坞,《最长的一日》、《珍珠港》、《黑鹰坠落》、《追风战士》、《空军一号》等大量军事题材影片都获得了美国国防部的协助。这样的合作是双赢的:军方提供的技术顾问和装备有效提升了影片情节的可信度和道具的真实感,炫酷的武器增加了影片卖点;影片则要塑造军方的正面形象,完成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宣传。

4、观众构成与电影定位

电影完成自我定位后,还要根据观众的变迁,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票仓。根据艺恩的统计数据,《战狼》在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占比分别是17%、54%、29%。春节档期上映的《狼图腾》则更受一线城市观众的欢迎。这与观众的构成不无关系。一线城市长期受到好莱坞电影熏陶,观众品位更趋向于好莱坞,对主旋律影片的消费比较谨慎。而二三线城市的观众,还不太挑剔,依然热衷于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战争片、历史片、军事片,比如《天降雄狮》和《战狼》在各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就非常接近。《战狼》基于这样的预测,在地毯式营销过程中,选择了多个二三线城市,可谓科学营销。可见,电影要根据自己的题材和类型,合理预判票仓位置和重点营销地区。

对国产战争片的启示

《战狼》能在市场混战中杀出重围,给了长期被小妞电影和粉丝电影包围的观众一丝惊喜,也给了诸多从业者一丝震撼。但若断言国产战争片已经找到新出路,主旋律电影大有可为,也太过乐观。我们可简单总结一下《战狼》给国产战争片带来的启示。

1、成熟类型的本土化

近年来我国类型片最成熟的是小妞电影,原因在于这是一款在借鉴好莱坞类型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方面发展得相对较好的类型。从《非常完美》到《北京遇上西雅图》都是如此。《战狼》的成功首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在学习好莱坞经典类型片的叙事手法的时候,不要忘记本土化的考量。要借助成熟的类型模型,摸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人心和脉搏,巧妙设计,完成外观的转型和内核的重构,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2、战争类型片的多样化

战争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满足视觉奇观的“好看”,多以恢弘的战争场面展示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为重点,使观众获得观影快感,国产战争片中有很多这类影片。另一种则是通过对战争的描写,来反思战争带给个体和人类的创伤。《战狼》属于第一种,也被媒体直言道出卖的是傻傻的“爽”。国外的《西线无战事》、《猎鹿人》、《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细红线》都是反思战争的经典之作。除《红樱桃》等少数影片外,国产战争片在这方面少有佳作。《战狼》确实票房大卖,但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到,国产战争片距离经典水准还有很大差距。

3、人物塑造的真实化

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模式:人物形象塑造以突出英雄人物为主旨,情节冲突设置以二元对立式的敌我矛盾展开为中心线索,呈现出高度的单一化、概念化、模式化、脸谱化特征。[⑤]传统英雄和楷模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正面、高大、理性,缺乏人情味、没有烟火气。这样的形象不符合当代观众审美期待,难以打动主流的年轻观众。我国已多年远离战争,平庸的日常生活造就的更多是追求小确幸(微小而确定的幸福)的观众,他们对神化和圣化的英雄的崇拜已经远不及上一辈人。那种塑造高高在上英雄的创作观念早已过时。《战狼》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痞子英雄冷锋,精确地击中了年轻观众的认同点。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中,创作者应该敢于在作品中描写人性的非理性部分,探索角色的感性内心和潜意识层面的情感,使人物的情感更为丰富,形象更为立体真实,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同感。

结语

《战狼》以个人英雄主义为内核,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大背景和厚基础,用年轻人习惯的视听语言来讲述故事,在激烈的敌我冲突中,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血肉丰满的个人化痞子英雄,并弘扬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地实现了主旋律战争片的商业化、类型化。这一案例表明,观众对这种正向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只不过缺乏一种能够打通个人关注与国家民族指涉的通道和媒介,或者说是创作者的方法不够高明,难以俘获观众的心。近年来战争片式微,源于多年来主旋律电影固有的创作模式难以适应见多识广、口味挑剔的观众。《战狼》的启示在于,只要找到适当的艺术手法和市场策略,主旋律影片也可以做到市场诉求、艺术表达和主流价值弘扬三方面的融合和平衡。

[①]参见皇甫宜川.价值新发现——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的突破与创新【J】.当代电影,2007(4).

[②]引自饶曙光.类型经验(策略)与中国电影发展战略【J】.当代电影,2008(5).

[③]引自陈墨.电视电影:前景与途径【J】.当代电影,2007(2).

[④]参见王晓娟.中国当代主流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发展流变——兼议好莱坞类型模型对中国当代主流电影的影响【J】.新世界剧坛,2013(8).

[⑤]参见刘定禹.当代中国红色电影的外观转型与内核重构【J】.四川戏剧,2015(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