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场战争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甲午海战却以中国失败、日本取胜而终结,战争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国运、国家发展和走向,即使在当下,甲午海战对两国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19世纪80年代,大清海军在装备实力上较日本海军占优,对遏止日本的扩张野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刺激了日本发展海军的狂热情绪,天皇都拿出薪奉要发展主力舰艇,上行下效倾国力打造海军,就是以清廷为假想敌。

甲午海战刺激了巨舰大炮的竞争

日海军扩展计划,包括专为对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而购买的“岩岛”、“松岛”、“桥立”3艘海防舰,向英国订造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等,中日海军的差距日渐缩小,海军发展优势被扯平了。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海战爆发,清海军在舰艇吨位、装甲防护力、舰炮口径上稍占优势,日海军则在舰炮射速和军舰航速上占了上风。

甲午海战刺激了巨舰大炮的竞争

海战以中方失败,日方胜利而告终,李鸿章是清廷中实际掌控海军海防建设大权的重臣,其20年的海军海防思想及实践,是“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的国防战略指导原则,因此清海军战略思想中所亟缺的,正是以舰队决战方式争夺制海权的理论指导。

正是这般消极防御的海军战略,曾导致福州船政局所属军舰坐困于马江,结果被法国舰队全歼的惨痛悲剧,也导致了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必然失败的结局。

甲午海战刺激了巨舰大炮的竞争

19世纪,已是海洋的时代,海军战略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只可惜朝中没人有此眼界,所以甲午海战的重要历史意义于此终于认识到了海权的意义,海权对于内陆和海洋国家相当重要。

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不仅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而且为全球近代海军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战经验,随着蒸汽动力舰队的不断改进和日趋成熟,海军作战的战术思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黄海大海战,为全球海军提供了蒸汽舰队采用机动战术达到成功战例。

甲午海战刺激了巨舰大炮的竞争

黄海海战,对后来海军发展影响深远,在大口径主炮依然重要时,速射炮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同时还表明了装甲的重要作用,铁甲舰的生存能力,刺激了一场大舰与巨炮的竞赛,从而形成了“大舰巨炮主义”主宰辽阔海洋世界的新时代。

甲午海战的结局,刺激了列强侵略大清的胃口,大清与周边许多国家的宗藩关系土崩瓦解,大清名义上独立,实际上已处于半瓜分状态,给大清政府猛地一击时,中国民族却觉醒了,革命和维新两股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往前行,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

甲午海战刺激了巨舰大炮的竞争

甲午海战,虽然失败了,但却有了海权意识,对全球海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实战经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腐败的大清政权终归被革命力量所推翻,中华民国乃至新中国诞生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4月16日于杭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