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是人类聆听美好世界,融入社会生活,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障碍患者比例逐步上升。

听力减退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极大地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在2006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残疾的比例高达11%。据此推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残疾人总数超过2000万。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老年人的听力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7种情况要留心

引起老年人耳聋的原因很多,如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特别是听觉器官功能减退;不良饮食习惯;患有高脂血症;长期接触噪声;遗传性因素等。

平时要多留心家里的老年人,如果他们出现了以下7种情况,就预示着听力可能出现问题:

1.跟人说话时经常“打岔”,答非所问;

2.经常侧着脸跟人说话;

3.说话时,非常注意对方口型;

4.看电视时,声音开得非常大,你已经觉得很吵了,他才觉得刚好;

5.说话声音很大;

6.经常要求别人重复所说的话;

7.要求别人站在他的一侧说话。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针对如何预防老年性耳聋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希望大家首先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要戒除烟酒。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要远离噪声,避免与噪声接触,平时应注意听收音机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对防止微循环障碍、延缓老年人听力减退的速度非常重要。

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老年性耳聋要注意早期干预,如果属于药物和手术不能治愈,通过助听器能有所帮助的,应该尽快选配助听器。否则时间长了,听觉功能退化,助听器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越晚选配,适应期就会越长。

佩戴助听器可以让老人听得更清楚。助听器的使用有一定的适应时间,所以在佩戴助听器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可以在上午、下午以及晚上各佩戴1个小时,然后再逐渐延长。

一开始要先从小音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大音量。佩戴后的几个星期里,可以先在安静的环境中慢慢适应,然后过渡到嘈杂环境中。如果感觉到不舒服,神经紧张或疲倦时,就把助听器摘下来休息一会儿,如果仍无缓解可以去选配师那里对助听器做适当的调整。

需要提示老年患者的是:助听器不用的时候,一定要放进干燥盒里,避免受潮,受热和浸水。在洗脸和洗头时要取下助听器,下雨时要注意不让助听器受到雨淋。摘下助听器以后,要打开电池仓,这样既节约电池,又防止漏电造成机芯损坏。

同时,还要避免助听器的跌落、碰撞和震荡,这些都会造成助听器内部元件的损伤。助听器有6—10年寿命,佩戴助听器的老人要每年去查一次听力。方便的话最好每半年去查一次,让选配师根据老人的听力情况对助听器调整参数和保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