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健康的含义是无疾病,以寿命长短和机体的活动能力来判断。在认识群体健康状态时,正如《内经》中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半百而动作皆衰……。”在对健康状态的判断上,各年代都遵从《内经》的思想,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体生命活动是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平衡即健康,平衡的失调即为疾病。

(一)中医对健康状态的描述正常状态下,人体生理活动及其与外界环境处于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乃是“健康”,形容为“平人”。平人的判断是通过观察症状、舌象、脉象进行刻画的。如《内经》对平人的描述非常详细,而且四季各有共同变化特征,尤其指出妊娠脉象特征。《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而且,四季的正常脉象和异常脉象各有不同特点,如:“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详细描述了如何区别正常人脉象的特征以及强调“人以胃气为本”的观点。

(二)中医摄生与健康状态维持中医对健康状态的维持非常重视,在《内经》一书开篇即论“摄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中医学对养生保健的重视,其中,中医在养生保健防病过程中讲究“异法方宜”、“天人相应”、“四时更替”、“五运六气”等,保持健康状态的基本方法是顺应环境气候特点,即不同地域,人健康的标准不同,维持健康状态所需的客观条件和人的饮食习惯均不同;人的健康与天气变化有关,受四季气候变化影响,所以要随四季特点而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另外,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有一定规律和特点,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与疾病发生有内在的联系,每年开始时都应该了解本年度的气候特点,做好防病的准备。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讲述了四个季节不同的养生原则: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亚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健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康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学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总之,健康状态的判断还必须与个体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考虑,如年龄、性别、以及生理状态的不同阶段,健康标准是不同的,要全面考虑,因此充分体现了动态时空的观念。保持健康状态是由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疾病过程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