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赵梨产于亳州市龙杨镇西北角的苏赵庄,地处亳州市的最南端。

特点是酥脆可口,甜中带香,果肉纯白,味正多汁,食之无渣,落地即碎。

苏赵梨源于明末,当时,村人为避兵乱而"跑反",返家时,从西北河套里带回一棵梨苗栽在村东水塘边儿,本不以为意。谁知这儿的水土独特,竟然育出了一代名品── 苏赵梨。

清道光年间,苏赵梨与砀山梨同为贡品。砀山人以苏赵梨与其砀山梨齐名而不服,公举三位有名之士,推三独轮车梨专程来砀山,要与苏赵梨一比高下。

经众人反复品尝,竟然难分优劣。后来双方协商,以梨的酥脆定输赢。苏赵人取梨一只,平放凳上,食指往梨上轻轻一按,梨子立即两半。

砀山人大吃一惊,取其梨试之,用上全力,梨子仅仅脱去一层皮。

砀山人服气了,苏赵梨的名气也因此更高一等。

苏赵梨园如今已发展到一千多亩,园林结构可谓"三世同堂"。

外围是一把粗的新载梨树,碧叶嫩枝,为青春少女;环村是五十年至百年的壮年梨树,枝叶繁苦茂,挂果累累;村中是那棵三百高龄的古老梨树,粗大的树干被风雨磨 得如铁似钢。

苏赵梨的名气越来越大,并多次荣获嘉奖。

1957年华东五省市水果竞赛中获金质奖,1996年安徽省农业厅优质水果评比中获质量奖,并在"第八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据说,明朝末年龙扬这边的人到西北躲避战祸,后来他们又结伴返回老家,其中一位姓苏的和一位姓赵的两家人在此定居,并将从河套带回来的梨树苗种上。

不曾想到,这棵梨树既保留了西北水果含糖分多的优势,又兼容淮北平原水果丰满个大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定居这里的人们繁衍生息,一代比一代兴旺,他们不断为梨树施肥浇水、捉虫、剪枝、嫁接、传粉,不断栽种新的梨树苗,扩大梨园面积,以致此梨园的名气越来越大。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苏赵梨,并指定为贡品。随后,朝廷评选各地商品,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龙扬苏赵庄的苏赵梨竟然跟早已成为贡品多年的砀山梨同时列入贡品。

砀山酥梨协会会长带着一干人马来龙扬苏赵庄,随行的车上装满六大箩筐上乘砀山梨来比试。

比试结果当然是苏赵梨胜出,砀山酥梨协会会长心服口服。

新中国成立后,苏赵酥梨也迎来了新的生机,它香脆可口、甜中带香、果肉纯白、味正多汁、食之无渣、落地即碎的独特味道,据测算其含糖量高达16%,比普通梨高5%;在市场其单价比普通梨高出3-5角钱。

1957年华东五省、市水果竞赛中获金质奖;1996年安徽省农业厅优质水果评比中获质量奖,并在第八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