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唐诗300首当中名气最高的女子,诗仙李白和诗佛王维都曾经写过她

相比一般人,是人们往往拥有更敏锐的观察力,情感也更为敏感。他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尤其是美丽的事物。比如,壮丽山河,比如秀美江南,比如美人如玉。在唐诗300首当中,有一个女子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诗仙李白和诗佛王维都曾经在诗篇当中写过,可谓青史留名。

且看李白的这首古诗: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子夜吴歌·夏歌》(或为《子夜四时歌·夏歌》),是李白的一组组诗《子夜四时歌》中的一首。在这首古诗当中,李白写出了一个主人公的形象,而且是在历史上有着很高名气的女子,她就是西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镜湖”大约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东南,由此也能看出这个湖泊的悠久历史了。这个湖面非常大,号称300余里,到了夏天的时候,这里遍地荷花。在李白写这首古诗的时候,荷花还都在处于含苞未放的阶段。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这两句就引出了这篇诗歌的抒情主人公,西施曾经来到此地采莲。因为西施乃是天下最美貌的女子,所以他来到这里才莲,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一睹芳容。“若耶”至得是若耶溪,传言乃是西施浣纱的地方。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这两句写的是西施因为在此地以美貌著名,在她采莲还没有回去的路上,就已经被带到宫中了。

最后这两句,和王维的《西施咏》中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相比李白所写的好像是西施前传的事实,王维则更多地突出了西施之后的命运。一个女子,成为了改变当时天下大势的胜负手,确实引起了很多诗人们的兴趣。

不过,他们虽然都在说着西施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改变天下大势的关键作用,但是却也在思考更深层次的国家命运。李白写的“归去越王家”,其实暗含了丰富的内容。越王勾践看到如此美女,不会不动心;但是为了他的国家命运,他克制了自己的欲望,而把她转手给了吴王,最终越王勾践成功复国。

李白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说西施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让吴国亡国;那么为什么后来勾践的越国同样也灭亡了呢?

中国古代有着很深的红颜祸水的观念,但是并不代表没有人去反思这一切。李白的这首诗虽然只是写了一个西施的前传,但是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值得我们后来者认真读认真思考。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