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山城人,阅读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阅读一座城市,首先要了解它原本的风貌,也就是那里的山水民风。俯瞰北京城,西有永定河东有大运河,滋养和孕育了京城独有的文化气质。北面的西山、长城,更建起了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这座“首善之区”。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正式发布,将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2018年,北京阅读季将以“水山城人”的主题贯穿四个季节举办活动。无论是人均阅读本数,还是阅读活动质量,北京在全民阅读推广模式上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方法,“北京模式”也被各地争相学习推广。持续举办了7年的北京阅读季,已经将首都北京打造成为一座“阅读之城”,带动并联结了诸多与阅读相关的产业与个人,推出全城尚读活动、北京阅读马拉松、阅读护照等一系列品牌阅读活动。

重拾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后产生的文化生活需求。阅读正是促成创变的关键方法,北京阅读季希望借助阅读深入挖掘三个文化带,是用阅读来链接历史与现代,以此联结更多社会力量,进而创变无限的精神文化价值,以阅读推动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

春诵水

城市与河流的关系,犹如植物与雨水,城以水而定,民依水而居。水脉犹如城市的血液,是城市生机蓬勃的根基。水脉也是城市的文脉,滋养形成了河流沿岸的民居习俗与文化风物,文脉更赋予水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一座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上建设了具有世界城市气魄的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北京东部的通州,如今正加快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步伐。这里自古是京城东大门,水路交通发达,古有“天府奥区,左辅雄藩”的美誉,近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千里运河,万里书香”,全长1700余公里的大运河滋养了中华大地5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人民,大运河文化带更是一条中华文化大动脉,养育着沿岸的运河儿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对水的诠释,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中“善”的深刻总结。水至善至柔,化阻塞为通途,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冲突,似人生之道——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高低曲折都是自然而然。阅读如同水流一般,是滋养人心的行动,更是泽被后世的善举。上善若水,静阅人心。

【参考书目】

1.《梨花渡》

2.《水利志》(北京规划志书之一)

(正陆续补充中)

夏阅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出自《诗经》的话比喻君子道德崇高令人敬佩,可见“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向。地理学上,山脉是一个城市的屏障,具有军事保障的功用。山脉也因其雄伟高奇,让人心生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崇拜。北京西山,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7%。这里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大觉寺、卧佛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

“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出自国画大师张大千友人的这副对联,道出了登高之于一个人开阔眼界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肯攀登,最终都会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我们登上了多高的山峰,决定了我们能到达多高的高度。阅读,正如登山一般,不断积累的认知境界决定了我们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质量决定了他的视野与格局。阅读,绝不只是看阅读量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选择那些能够开拓视野引导自己的好书来读。它们就像一座座山峰,在等着渴求知识与进步的人早日攀登并阅读它。举目登高,阅山观己。

【参考书目】

1.“首都文史精粹”之《门头沟卷 京西拾贝》

2.《烽火连天的京西抗日岁月》

3.《三山五园》(“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之一

4.《周口店遗址志》(北京规划志书之一)

(正陆续补充中)

秋吟城

城,因人的凝聚而生。人,因城的美好而活。“城,所以盛民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近2000年前这样解释“城”。民,乃城之本。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长城,恰恰佐证了这一点。完全借助人力,自西向东横贯中国版图,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一道抵抗侵略的城墙,这恐怕是只有中国人才可能完成的壮举。这座中国古代第一军事防御工程,东段经过山区与丘岭地段,建设难度之大让今人都很难想象。自古至今吟咏长城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长城更成为烙印在中国人血肉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符号。

紫禁城是北京的另外一个“城”,作为中华文化集大成之作,它也是世界古都代表作品之一。北京文化、北京味道、古都魅力、红色中心……紫禁城集合了太多“北京标签”的特色。在北京城市新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下,这座千年古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变化中的北京,更凝聚了现代城市的阅读热点。

一个城市的品格,既来自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积累,也来自时代的需求和人的培育。将传统的“人文”精华注入城市建筑以及城居者的素质培育上,当是一件最值得重视的事情。在各界作者的笔下,北京拥有皇室的典雅,有了儒者的礼敬,有了智识的传承,有了盎然的古意,有了红色的传统,也有了生态的和谐,以上种种最终融合成为北京的文化血脉。

阅读这座我们生活的城市,读一读她的过去与未来。京城秋吟,以阅福民。

【参考书目】

1.《北京中轴线》

2.《百年天安门》

3.“北京历史地图集”(3卷)

4.《北京藏传佛教艺术》

5.《北京口述历史》

6.“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2辑,共21册)

7.“北京古籍集成”(80卷)

8.《老舍的人文地图》

9.《北京四合院志》

10.《北京胡同志》

11.《诗画北京》

12.“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共5批)

13.《湿地北京》

14.“城市记忆——北京四合院普查成果与保护”(3卷)

15.“京剧经典品读丛书”(4册)

16.《去年天气旧亭台》

17.《我们的老院》

18.《长城志》

19.《夜色长城》

20.《家住长城边》。

(正陆续补充中)

冬读人

阅读,对一个人的气质养成来说,无疑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行为。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恐怕没有绝对唯一的答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学者汪洙的《神童诗》对读书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与古人看重仕途力推科举有关,也足见古人对读书入仕的推崇。而在现代,读书当然不只是为了入仕,它已经成为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居家、职场、官场、商界,想要获得真知更进一步,都离不开阅读,因为无论仕途还是业途,一个人要精进技艺或是更好地为国家出谋划策,都必须不断地阅读和学习。只有持续积累自己的学养,才可能更积极和正向地去影响和带领他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推动中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时尚而富有活力的外来文化,让人们改变了固守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城市人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城市商业更加富有活力。引领时代风潮的北京人,从来都不缺乏对文化生活品质的追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北京人,将魅力十足的北京范儿自如挥洒,为共建国际和谐宜居之都献策献力。无论是老北京人的胡同文化,还是新北京人的拼搏奋进,都是这个城市最美丽的音符。冬季,银装素裹下的清白人间,寒冷中蕴含着来年的希望。阅读,从春到冬,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寸日光里,滋养并塑造着我们的灵魂。阅读过去和未来,想象北京和北京人的未来,共同描摹塑造着北京人的精神。冬读京人,以阅养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