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药在日常保健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常用中药———甘草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实验表明其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通过检阅甘草相关文献对其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甘草在临床的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治疗脉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研究甘草的国家,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甘草属豆科甘草属,又名甜草[3],药用部位为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是我国医药管理部门作为药用而收载和管理的四大药材之一,有“中药之王”的美誉。传统医学认为其具有润肺止咳、补气益肾、调和解毒、缓急止痛等功能。甘草中的有效成分包括多糖类、黄酮类、三萜类等。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草酸、甘草次酸、总黄酮、单种黄酮及多糖等化合物[4]。近年来对甘草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通过以下 4 种成分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做一介绍。

1、甘草酸

甘草酸是甘草的活性物质之一,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如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纤维化等诸多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型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抗癌和抗艾滋治疗、调节免疫等。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甘草

1. 1 抗炎作用

抗炎是甘草酸主要的药理作用。有研究表明,其抗炎机理与抑制前列腺素( PGs) 等介质的活性作用有关。甘草酸[5]可能通过对花生四烯酸水解所需的磷脂酶 A2 和脂加氧酶活性的抑制,使 PGs 合成释放受阻,同时选择性的抑制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而发挥抗炎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型急慢性肝炎的治疗,对抑制梗阻性肾病时炎症细胞浸润及肾间质纤维化也有作用[6],但是甘草酸对生殖系统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报道。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甘草

1. 2 抗病毒作用

近年来,甘草酸在针对艾滋病毒、乙型肝炎病毒、SARS 病毒等的抗病毒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学者[7]对甘草酸的抗病毒活性进行研究,发现甘草酸能抑制艾滋病病毒( HIV) 的复制,其机制主要通过降低蛋白激酶 C 的活性,有效阻止 HIV 的传播,加上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但甘草酸抑制 HIV 感染的有效浓度高,范围较狭窄[8],若想维持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须持续大量给药。甘草酸对乙肝病毒也有一定的作用,其机理与抑制乙肝病毒感染细胞表面抗原分泌,保护肝细胞免受破坏有关[9]。甘草还对 SARS病毒感染有一定疗效,能有效改善 SARS 患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当然甘草也并非对所有病毒都有效,有报道[10]称其不能降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1. 3 抗肿瘤作用

甘草酸对多种肿瘤都有抑制作用[11],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和降低 DNA 合成限速酶的活性,使肿瘤细胞由 DNA 合成前期向 DNA 合成期移行阶段受阻,从而诱导癌细胞分化,抑制了癌细胞增殖。有报道证实[12]甘草酸对癌前病变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防护病变过程中 DNA 的损伤,维持 DNA 的修复能力,从而降低了病变进一步癌变的可能。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由于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水解产物,所以有研究者认为甘草酸药理作用 的 实 质 是 甘 草 次 酸 和 其 他 水解产物的作用[13]。

2. 1 抗炎、抗菌作用

临床已验证甘草次酸在各型急慢性皮炎、毛囊炎的治疗中有突出贡献。近年也发现对于传染型肝炎,肝硬化也有很好的疗效[14]。其抗炎作用机制也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明确的结论。多认为甘草次酸可能通过抑制磷酯酶 A 的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等物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活性因子反应性,而发挥抗炎、抗菌作用[15]。

2. 2 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甘草次酸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甘草次酸能延长心律失常的潜伏期,减少室颤频率,增加心律失常的阈值。其作用机制[16]可能是和阻断钙通道、限制钙离子内流有关。也有报道甘草次酸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总之进行甘草次酸对心血管的作用研究具有潜在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3 抗肿瘤作用

甘草次酸在一定浓度和剂量下可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但其抗肿瘤研究也主要都是体外实验,体内的实验研究还较少[17]。其机理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等因素有关。其中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的上升是细胞凋亡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18],在甘草次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中,都有活性氧的参与。因此就体内低毒性的抗癌药物的实验研究,甘草次酸还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

3 甘草黄酮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对甘草黄酮的研究就有很大的进展,发现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氧化、强心、镇静和镇痛等作用。然后又逐渐发现其有胃黏膜保护、抗衰老、抗溃疡、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又发现其对 HIV 有很强的抑制增殖作用,甘草黄酮的活性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3. 1 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活性氧或氧自由基在肿瘤发生的某一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损害细胞膜的结构并且引发一系列的有害的生化反应,致使细胞死亡。应用抗氧化剂预防肿瘤的发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傅乃武等[19]对活性氧清除作用的研究,证实了甘草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同时句海松等[20]对甘草类黄酮对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同样证明了其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另外吴碧华、胡长林等[21]的实验说明甘草总黄酮对缺血再灌注脑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也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来实现的。此外董菁、王秀梅等[22]的研究表明,甘草黄铜可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的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毒因子,从而诱导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3. 2 抗心律失常作用

胡小鹰等[23]的实验研究,利用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病例模型,观察甘草总黄酮是否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甘草甜素无明显对抗作用,而甘草类黄酮与异甘草素却有明显拮抗作用,提示甘草总黄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3. 3 其他作用

叶怀义等[24]的研究,表明甘草黄酮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又发现甘草黄酮通过抑制多巴色素互变酶的活性而达到美白功效,王明利等[25]从特定品种甘草中提取出纯生物的天然美白剂,能够有效地治疗黄褐斑。还有研究发现[26],甘草黄总酮及甘草次酸对心血管的作用研究具有潜在意义,有抗溃疡、保护胃黏膜等作用。总之,甘草黄酮的药理作用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4 甘草多糖

甘草多糖是一种新发现的生物活性多糖,是从甘草中提取出的一类 α-D-吡喃多糖[27]。近年来对于甘草多糖的研究很多,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现已发现其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4. 1 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类有机大分子多糖,由葡萄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对免疫系统发挥多途径的调节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甘草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研究发现甘草多糖主要通过刺激 T 淋巴细胞的增殖[28]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甘草多糖还能激活内皮系统,诱导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具有抗补体活性作用。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增殖,还可以诱导干扰素来增强机体杀伤细胞的能力[29]。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4. 2 抗肿瘤作用

胡菁、敖明章[30]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甘草多糖对 S180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延长小鼠的生存期。甘草多糖作为一种中药多糖,单独使用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化疗药一起应用对于抗癌和抑癌有协同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甘草很有可能成为抑癌中药家族中的新成员。

4. 3 抗病毒作用

常雅萍[31]等采用甘草多糖对 RNA 及 DNA 类病毒进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及机理探讨。结果表明甘草多糖对牛痘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Ⅱ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有实验研究,甘草多糖对柯萨奇病毒、牛艾滋病病毒、腺病毒Ⅲ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甘草多糖的抗病毒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 活 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的能力[33]。

现代医学研究:甘草功效与作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甘草

综上所述,甘草的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其应用已向抗病毒、抗癌、防癌、增强免疫力等领域拓展。甘草酸、甘草次酸的药理研究目前是比较深入的,临床应用也较普遍。甘草黄酮的药理研究多为单种黄酮的药理。对于甘草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刚刚开始,主要在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因此,深入进行该类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甘草不仅可用于临床应用,在食品、化工、生态保护等领域也有广泛地使用价值。相信随着对甘草的不断深入研究、开发及利用,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其利用价值,更好地服务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 霞,周翠芳,冯贵和. 甘草甜素用于慢性肝炎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工业,1997,16( 3) : 61-62.

[2] 石小枫. 中西药合用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1993,28( 7) : 387-390.

[3] 张英杰,苑述刚,马少丹,等. 甘草的中药学及临床文献研究概述[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 11) : 104-106.

[4] 惠寿年,董阿玲. 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9,30( 4) : 313-315.

[5] 沈宝荣. 甘草酸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J]. 职业与健康,2008,24( 16) : 1697-1698.

[6] 李开龙,贾昆霞,张建国,等. 甘草酸对实验性梗阻性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 5) : 573-575.

[7] 史桂兰,胡志浩. 甘草酸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2001,13( 1) : 10-12.

[8] Pliasunova O A,Il'ina T V,Kiseleva IaIu,et al. The antiHIVactivity of glycyrrhizic acid penta-O-nicotinat[J].Vestn Ross Akad Med Nauk,2004,( 11) : 42-46.

[9] 叶立新,简希尧,黄小蕊,等.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肝 纤 维 化 疗 效 观 察[J]. 中 国 药 房,2005,16( 11) : 850-851.

[10] Harada S. The broad anti-viral agent glycyrrhizin directlymodulates the fluidity of plasma membrane and HIV-1 envelope[J].Biochem J,2005,392( Pt 1) : 191-199.

[11] 吴晓慧,王顺祥,周少英. 甘草酸苷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 影 响[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 2) : 267-269.

[12] 严瑞琪,李俊丽,黄玫玲,等. 甘草甜素抑制致癌过程中对 DNA 损伤修复的影响[J]. 癌症,1995,14( 4) : 245-248.

[13] Jung G D,Yang J Y,Song E S,et al. Stimulation of melanogenesisby glycyrrhizin in B16 melanoma cells[J]. ExpMol Med,2001,33( 3) : 131-135.

[14] 吴 恺,张汝玲,王兴鹏. 甘草酸对大鼠胰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及 其 机 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 12) : 1424-1427.

[15] Ohtsuki K,Abe Y,Shimoyama Y,et al. Separation ofphospholipase A2 in Habu snake venom by glycyrrhizin( GL) -affinit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identificationof a GL-sensitive enzyme[J]. Biol Pharm Bull,1998,21( 6) : 574-578.

[16] 仰礼真,姚 望,祁小燕,等. 甘草次酸对豚鼠心室肌单个细胞 L 型钙通道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 3) : 161-163.

[17] 金 敏,吴红金. 甘草次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 11) : 1712-1715.

[18] 高振北,康 潇,许传莲. 甘草次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 国 中 药 杂 志,2011,36 ( 22 ) : 3213-3215.

[19] 傅乃武,刘朝阳,张如意,等. 甘草黄酮类和三萜类化合物抗氧 化 作 用 的 研 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 5) : 26-29.

[20] 句海松,忻文娟,李小洁,等. 甘草类黄酮对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J]. 药学学报,1989,24( 11) :807-812.

[21] 吴碧华,胡长林,吴文斌,等. 甘草总黄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害的脑保护作用[J]. 河南实用神经第 3 期 王 兵,等. 甘草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7 —

疾病杂志,2003,6( 1) : 6-8.

[22] 王秀梅,贾世山,董 菁. 甘草叶总黄酮和干扰素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 基础理论研究特集) : 134.

[23] 胡小鹰,彭国平,陈汝炎. 甘草总黄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 中草药,1996,27( 12) : 733-735.

[24] 叶怀义,龚赋岚,尚 明,等. 甘草黄酮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0( 1) : 93-94,97.

[25] 王明利,李春明,董 萍,等. 甘草黄酮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 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6( 3) : 128-129.

[26] 邢国秀,李 楠,王 童,等. 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 7) : 593-597.

[27] 王 忱,谢广茹,史玉荣,等. 甘草多糖的体内抑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3,8( 2) : 85-

87.

[28] 史 坤,张泽生,王玉本,等. 甘草多糖的体外免疫调节作用[J]. 食品科技,2008( 5) : 267-269.

[29] 刘 霞,谢建新,李 艳,等. 甘草多糖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 5) : 572-573.

[30] 胡 菁,敖明章,崔永明,等. 甘草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

( 5) : 911-913,938.

[31] 常雅萍,毕无邪,杨贵贞. 甘草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J]. 中草药,1989,14( 4) : 44-46.

[32] 田庆来,官月平,张 波,等. 甘草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 2) : 343-347.

[33] 孙向阳,邓 毅. 甘草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1,13( 24) : 179-18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