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张春花在朋友圈上传的一张照片感动了网友。两天时间里,张春花和同事一共做了25台手术,长时间的站立使她的脚严重肿胀、行走困难。她拍下肿胀的“大象脚”自嘲,并表示,每天十多个小时的手术是绝大多数医生的工作常态,医生在手术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根本不会在意自己已经站了多久。

在大医院的一些科室,或者专科医院的重点科室,医生连续做多台手术是家常便饭。有人认为,既然医生累成这样,为何没有人替换?应该让生病的医生好好休息,不要让他们带病工作。其实,医生们也想如此,但客观原因却总让他们身不由己。

从科室内部看,医生之间的技术发展很不均衡。有些科室的关键手术,除了个别医生能做,其他医生都很难上手。科室需要顶级技术骨干,但关键技术过于集中,也会对其他医生形成技术挤压。技术权威要有,但也要均衡发展,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多名水平相当可以替换的骨干,防止出现技术断层。

从医院内部看,不同专业的人手分配也不太合理。儿科、妇科、急诊科、普外科等繁忙科室,很多医生宁可辞职也不想去。强制要求医生选择这些科室不现实,应该让他们看到更加光明的职业前景,有更为可观的收入,如此方能让更多医生愿意到这些科室工作。

从整个医疗系统看,医生忙闲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医生队伍的绝对数量虽然不足,但人员分布结构失衡的问题更为明显。大医院的许多医生十分繁忙,中小医院的很多医生则任务量不饱和。个中原因,无外乎本该到中小医院看病的患者,集中到了大医院。让患者理性就诊并有序流动,方可为大医院关键科室的医生减压。

科室里的事,需要科室内部进行调整;医院里的事,需要医院出台综合性举措,也有赖于薪酬制度改革尽快落地;整个医疗系统的事,则要从全局的高度来化解,把基层建得更强一些,把分级诊疗落实得更好一些,让医联体之间患者上转下送更顺畅一些,“医生两天25台手术”等现象方能从根源上得到化解。

文/时本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