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28岁

主诉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以左上腹为著,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可向腰部放射,伴发热,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病情反复发作、加重。
体格检查:体温38˚C,血压:90/55mmHg。

现病史无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结核、药物过敏、无肝炎、无长期口服避孕药

实验室检查WBC14.5×109/L,C反应蛋白62.92mg/L,RCB3.2×10¹²/L,血红蛋白95/L

超声无

CT/MR扫描无

查体无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

医看

答案解读:B

解析:肝左叶外侧段正常形态消失,见一13.8×11.2×12.2cm大小肿块,肿块凸向肝外,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滑,相邻血管受压,病灶与周围脏器关系密切,但仍可以观察到清晰的脂肪间隙,邻近胃受压变形、胃腔变窄,脾脏受压移位。

问题二

根据MR表现,肝左叶外侧段病灶可能含有以下哪些成分(多选)

A畸形血管团

B变性的脂肪组织

C成熟的脂肪组织

D凝血块

答案解读:B C D

解析:T1脂肪抑制序列信号减低,提示含成熟脂肪组织;反相位信号减低,提示含变性的脂肪组织;T1WI等低信号、T2WI低信号、CT稍高密度提示出血;无钙化、无强化血管。

问题三

根据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此病例诊断为

A肝癌

B肝脏畸胎瘤

CFNH

D肝腺瘤

E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答案解读:D

解析:MR:T1WI、T2WI以低信号为主,内部及周围散在高信号为出血(不同时期) T1WI等信号,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脂肪抑制序列信号轻微减低为水与脂肪混合物(多)、成熟脂肪组织(少)。CT:稍高密度为陈旧性出血;无钙化;低密度为坏死、液化、脂类。病理结果为肝细胞腺瘤。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MR:T1WI、T2WI以低信号为主,内部及周围散在高信号为出血(不同时期)T1WI等信号,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脂肪抑制序列信号轻微减低,提示水与脂肪混合物(多)、成熟脂肪组织(少)。

CT:稍高密度为陈旧性出血;无钙化;低密度为坏死、液化、脂类。

本病例特点为年轻女性,间断性上腹部胀痛伴发热,轻度贫血。影像学表现为,肝左叶外侧段占位性病变,病灶体积较大,有完整光滑的包膜。MR病灶成分分析为大量变性的脂肪组织、不同时期的出血,CT提示不含钙化。病灶周围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脂肪变及包膜持续轻度强化。影像学诊断为肝内病变,年轻女性,有完整包膜,易发生脂肪变性、出血,考虑肝腺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手术及病理所见:肝左外叶可触及巨大肿瘤,大小约15cm×10cm。肿物表面大部分光滑,灰红色,切面大部分实性,灰黄色,可见多个不规则囊腔,腔内为凝血。HE染色肝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出血,变性组织。

病理诊断: 肝细胞腺瘤

鉴别诊断

(1)含脂肝癌:反相位信号明显减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快速减低,呈“快进快出”的表现,平衡期见假包膜强化,肝腺瘤(HA)与含脂肝癌较难鉴别,但HA强化减低程度不如肝癌明显。

(2)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少见良性肿瘤,好发成年女性;来源于间叶组织,由畸形厚壁血管、平滑肌、脂肪组织混合而成;混合型HAML于T1WI、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明显减低,反相位信号不变或略有衰减,脂肪组织不强化,软组织部分于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持续,部分病灶内见明显强化的“中心血管影”。

病例供稿:王晗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该病例病理诊断肝细胞腺瘤;该病例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病灶呈混杂信号;病灶左侧T1WI呈等信号,反相位信号明显衰减,病灶右侧T1WI呈稍低信号,并散在高信号,T1WI-fs及反相位未见变化,增强:病灶左侧持续轻度强化,病灶内偏右侧未见强化。这些表现考虑肝细胞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含脂肝癌等。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 HCA)亦称肝腺瘤(Hepatic adenoma, HA),为少见良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部分病例可能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关系密切,HA多呈单个结节,一般直径>10cm,易出现脂肪变性、坏死、出血,有完整包膜,周围富血管。影像学常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MR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平衡期强化减低,趋于与周围肝实质等信号,呈“快进慢出”的表现。CT表现:低密度、等密度、混杂高密度,增强方式与MR相似。

点评专家:张铎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医侃(yikantime)

微博:@医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医看」医生问答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