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继承人制度,嫡长子制和兄终弟及制,是让多数人比较信服和容易接受的制度,从西周到明朝这段时间,帝王间传位都遵循它,但是它有弊端,就是准继承人跟在任君王之间的矛盾,历史上同室操戈,兄弟阋墙的事件屡次重演,于是有皇帝这么想:如果王宫大臣都不知道下一任的国君是谁,这不就解决了么?秘密立储就这么被雍正创造出来了。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它的开创者是努尔哈赤,他的皇位由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任,但是他的异母兄长都还健在,原因是他在八旗中强大的实力和领导才能,皇太极很快改金为清,他死的时候没有立下遗嘱,造成弟弟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争位,由于两人势均力敌,谁也不服谁,就折中选择了无权无势的九子福临。

  福临得天花英年早逝,临终前只因为传教士的一句话,放弃了次子福全选择了三子玄烨,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到了康熙这朝,继承人制还算正常,嫡子胤礽成为清朝第一个太子,但是他并未修成正果,当了三十八年的太子,两次被废,成为九子夺嫡的导火索,康熙最终选择了四子胤禛,以为他能善待自己的兄弟,没想到跟胤禛为敌的兄弟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大都被幽禁而死。

  胤禛从兄弟争权的惨剧中得到教训,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刚继位时就内定弘历为他的继承人,但是他本人面对着子女夭折率奇高的问题,即使如此,他为了弘历的地位稳固,不惜跟实际上的长子弘时断绝父子关系,甚至将其逼死,公元1735年雍正劳累而死,而乾隆却毫不费力地登上了皇位,延续了康熙雍正带来的盛世,开启了执政六十三年零四个月的超强待机模式。

  秘密立储虽然避免了惨剧的发生,但是它毕竟是对传统制度的挑战,难免有人会不服气,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其实是康熙疼爱的孙子,差点让他继承大统,朝中大有主张‘立嫡立长’的人在,宗室人员主动依附于他,被乾隆察觉,将弘晳一伙定为逆案,自此秘密立储制度再也没有阻力。

  说起乾隆的治国的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人口激增,国库充实,但是他也好大喜功,纵容贪污腐败,民间起义频频,即使如此,他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禅位给听自己话且才能平庸的十五子嘉庆帝,也要牢牢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酿成的苦果就是十年后紫禁城被天理教攻破。

  嘉庆皇帝又以同样的方式,在乾隆去世那年立嫡子道光帝为储君,道光皇帝执政三十年,有着勤俭的名声,但是他的治国才能很平庸,总是因循守旧,虽然支持销毁鸦片,但是打了败仗后,签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道光皇帝在临终前立了年长、孝顺却又胆小的四子咸丰帝,舍弃了文武双全的六子奕,咸丰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逃到了避暑山庄,在那英年早逝,权力最终落到慈禧手中,虽然奕夺到了摄政王的称号,但是一直受制于人,才能不得施展,如果让奕接班的话,清朝不至于被日本逆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