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半山翁

睡眠养生也叫睡觉养生,具体是指通过充足、高效睡眠达到保养性命,补气养精调神,防衰的目的。我国古代医学家称“睡眠是养生之要务”。现代医学家把睡眠称为“自然康复剂”。老百姓常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何时入睡最养生?睡眠即是养生的过程。清·李渔《笠翁文集》中所云:“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黄帝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人之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都是通过睡眠源源不断地积蓄起来的。睡眠可帮助人体自动调频,接收大自然的信号、接受天地之气,以保证阳气被滋养。中医睡眠机制为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提倡睡‘子午觉’。“子”时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有利于养阴,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也就是说人睡眠应该在子时(23~01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午觉只需在午时(11时至13时)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养生哲学就提倡入睡即静。古语讲:日出而作,日末而息。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

正常人睡眠时间在每天8小时左右,而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可增强人的免疫能力。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子(夜间11时至凌晨1时)、午(白天11时至13时)两个时辰是每天温差 变化最大的时间,这段时间人体更需要适当休息。按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入睡的最佳时间是22~23点,起床时间为早晨5~6点。按此规律睡眠可获得最佳的睡眠效果。

睡觉得方向该怎么选择?睡觉还要讲究睡眠方向,就是要按地球磁力线、磁场的分布,建议人可按脚朝南、头朝北的方向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在睡眠朝向上,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秋冬季节睡觉应尽量头朝西,脚朝东,这是顺应“秋冬养阴”的规律。

哪种睡姿最健康?对于一般健康人群来说,睡姿的舒适度仍是第一位的。但综合而言,侧卧是最好的睡眠方式,更加有效地移除大脑的废物。一般人的睡姿主要是三大类:仰卧、俯卧、侧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其中仰卧四平八稳,能很好地支撑头颈部和背部;侧卧对于某些人比如体形胖、脖子短,平时睡觉会打鼾的人,因为打鼾者往往是在入梦后,上颚松弛、舌头后坠,结果堵塞气道引起呼吸不畅和打鼾,属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不只是睡梦中鼾声阵天,还会让患者在梦中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久而久之,高血压、糖尿病等等疾病都来了,甚至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意外死亡的风险都会随之增加。在仰卧位下,这类人群的打鼾症状往往会更加明显,但在侧睡姿态下,他们的情况却会不同程度减轻。所以对那些体形特别胖、脖子偏短、已经有打鼾症状的人来说,侧睡就比较好。算是不错的一种睡姿。俯卧一般不很推荐,因为它很容易压迫胸 腹,同时影响到呼吸。

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表示,相比躺着睡觉或趴着睡觉,侧卧睡觉或许可以更加有效地移除大脑的废物,而这甚至能降低阿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风险。因为大脑中的淋巴途径可以帮助清理大脑中的废物,以及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这些“废物”不能有效清除,在大脑内不断累积的结果是导致神经元异常凋零,并增加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相比仰卧或趴着睡,侧卧却能最有效提高淋巴系统的清除效率。

古代养生智慧讲究“站如松卧如弓”。现代研究表明休息的时候我们向右侧卧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因为“卧如弓”能恰到好处地减小地心 引力对人体的作用,人体的心脏多在身体左侧,向右侧卧可以减轻心脏承受的压力。休息的同时应避免放于双手心脏附近,这可以避免做恶梦而惊醒。古今医家都推荐右侧卧位,《老老恒言》说:“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这是因为右侧卧可使心脏在胸腔中受压最小,利于减轻心脏负荷。另外右侧卧时肝处于最低位置,有利于肝脏血液的循环,并且右侧卧时胃和十二指肠的开口均在下方,有利于胃肠内容物的排空。

不良睡姿则会损害人的身体器官,严重者甚至诱发各种疾病,例如侧卧易导致脑血栓,俯卧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伏案而睡会使眼球胀大,坐着打盹会导致大脑缺氧等。根据日常的睡眠习惯,不少人都喜欢右侧睡,但是研究发现,侧睡右边时胃部比食道高,这便给胃酸回流食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聪明的祖先还总结了“睡眠十忌”:一忌仰卧,二忌忧虑,三忌睡前恼怒,四忌睡前进食,五忌睡卧言语,六忌睡卧对光,七忌睡时张嘴,八忌睡时覆首,九忌卧处当风,十忌睡卧对炉火。

清代马齐三眠长寿睡觉法

在清代雍正时期,在总理事务大臣马齐的家族里面,从上到下居然出现了15个超过一百岁的老人。他后来在他所著作的《陆地仙经》中提到了一个睡眠保健法——“三眠魂自安”。今日我们可以来借鉴一下古人的睡眠养生智慧“病龙眠,拳屈其膝也;寒猿眠,抱其膝也;龟息眠,踵其膝也,手足曲则心自定。大凡临睡时,万念俱绝,闭口瞑目,匀息侧身而卧,甚妙。”。详情如下。

病龙眠

“病龙眠”是指像病了的龙一样侧身屈膝而睡,最直接的作用是有助于预防腿抽筋。具体做法是:身体平躺,手脚自然伸直;吸气时右腿屈膝,挤压腹部;吐气时右脚放下来;换左脚重复动作。这是因为仰卧时下肢伸直,肌肉处在紧张状态,容易发生抽筋。但是侧身弯腿时,下肢肌肉相对放松,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小腿抽筋。

中医讲究“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还可以做些仰卧屈膝锻炼,能促进胃肠保健,易于安睡。很多人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这可能与腰背肌肉劳损、颈椎及胸椎关节错位等有直接关系。这个时候不妨尝试“寒猿眠”,即像寒冷时的猿猴那样,蜷缩着身体。这个姿势最大的好处是能自然抻拉脊背,使脊椎关节及肌肉韧带得到放松。在晚上临睡前或早晨起床时,保持抱膝而卧的姿势2~3分钟,有助于缓解慢性腰背痛等症状。

寒猿眠

很多人工作一天下来就会觉得腰酸背痛的,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腰背肌肉受损,颈椎以及胸椎关节错位等。在这种时候,就不妨来试试古人的“寒猿眠”,也就是说睡姿跟寒冷时的猿猴一样,蜷缩着身体睡觉。这个姿势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自然拉伸我们的脊背,使得颈椎关节以及肌肉的韧带都得到放松。在晚上临睡时或者是早上起床的时候,保持抱膝而卧的姿势两到三分钟,这样就可以有效帮我们缓解到慢性腰背痛等症状。

龟息眠

“龟息眠”是指睡觉时上身略微含胸;右腿微弯在下,左腿蜷曲在上,膝盖搭在床上;左脚放到右腿前,高度以舒适为度;右肘屈成钝角,掌心向上置于胸前,左臂自然置于身侧,掌心朝下。睡前调整呼吸也很有讲究,要心静意定,口微闭,舌头在上下牙龈外徐徐搅动,待津液满口后,先缓缓吸一口气,再缓缓深呼气,将气吐尽,全身也随之而极度放松,渐渐平静下来,呼吸也会变得均匀。这种睡眠方法对于有高血压、失眠以及男女生殖系统疾病的患者效果较好。这种睡姿会让人的骨盆微向前扭转,对防治盆腔淤血也有较好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龟息眠对枕头的高度有一定的要求,枕高最好约3寸(12厘米),过高过低都不好。

无论是病龙眠、寒猿眠还是龟息眠,都有个特点:手足弯曲半侧卧。这种睡姿保证了周身的放松、气血的顺畅、脏腑的通达。如果更具体些,右侧卧比较科学。右侧卧时,双肺空气吸入量最多,不易挤压心脏,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孙思邈论睡眠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凡欲眠勿歌咏,不详起。上床坐先脱左足,卧勿当舍脊下。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上加油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夜卧当耳勿有孔,吹人即耳聋。夏不用露面卧,令人面皮厚,喜成癣,或作面风。冬夜勿复其头,得长寿。凡人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及损房。足冷人每见十步直墙,勿顺墙卧,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人汗勿跂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腰疼。又不得昼眠,令人失气。且邪恶从口入,久成消渴及失血色”(《备急千金要方》)。孙氏的主张是很正确的。睡前要注意勿高歌,勿大语,安静而易虑,睡时应闭口,脚勿空悬,或放高处。睡时要灭灯,头边勿置火炉,卧室不应当风吹,尤其是头部耳部。另外,他还提到春夏与秋冬的方向应不同,这尚须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睡眠在生命过程中与身心健康关系。什么样的姿势才能睡得好,前人也很有考究。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特“附睡法”一节说:“睡不厌踡,觉不厌舒。踡者,曲膝踡腹,以左右胁侧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眼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煖,肾水易生,益人多宏。”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说:“卧宜右侧以舒脾气。《续博物志》云:‘卧不欲左胁’。杨诚斋诗云:‘今宵敢叹卧如弓’。” 从睡眠的姿势来看,这种狮子眼法主张侧卧,而以右侧卧为好,这与现代的认识比较一致。

不主张仰卧,孙思邈说过“孔子不尸卧”(《备急千金要方》)。侧卧的踡曲度主张大些如弓样,这样便于阳藏于阴,心肾相交而使“气海深满,丹田常煖,肾水易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阴阳睡眠学说,强调天人一体,注意起居有规律,才利于心身健康。蔡季通说:“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睡诀》)。

祖国医学不仅一般的注意到早卧早起,定时睡觉,而且还进一步考虑到睡眠还应当与四时阴阳的“同步”,如《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春天夏天要“夜卧早起”,秋天要“早卧早起”,冬天却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变化的生长与收藏。

前人也曾摸索过一些诱导及催眠的方法。在我国、希腊、埃及等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都必须曾有不少记载,在西方近代尚流行过“麦斯麦术”。

因为人们有意无意地都了现人有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中医学涉及这些问题受到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影响很深,如张锡纯在《论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中谈到睡眠术时指出:“将其人之后天知识闭住,但用先天之灵用”,就易于入睡。

睡寐之理,本于阴阳。 俞震《古今医案按·不寐》说:“盖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寐虽由心,必赖肾之上交,精以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内经》谓: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又云: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眥。”

古人入睡法

对于失眠者,对于难入眠者,如何诱导他们阳藏于阴而入眠呢? 俞震接着说:“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以可渐入朦胧之境。此诚慧心妙悟,可补轩岐所不逮”。

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云:“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着,乃不纷驰,应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又说:“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既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

操-纵两法,是两个极端的诱导入眠的方法。 操法,是收视返听,断其杂想,驾驭思维,默数鼻息使之转移注意,形成单调平静意境而入睡,这样便于阳藏于阴,成水火既济之局。 纵法,是自由联想,意念远驰,这样一则可以从眼前纷乱的思绪,波动的情绪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二则远驰疲劳而欲眠,这是阳极而阴,达到另一个境界的诱导入睡法。

据道家养生学著作,卧处不可以首近火,不可当风,不可露天而睡。睡前必作轻微动作,揉眼、擦面、摩腹、刷牙、嗽口、濯足、梳发、静心,令食物消化,再入寝。不可醉饱入睡,不可悬足,不可张口,不可覆首,要将一切计虑营谋消释,清心入睡。睡宜暖腹、护肩颈,温足冻脑,食后右倾而卧,食远则左右皆宜。老年人要睡午觉,青年人入寝不过午。因老年人气弱,故寝以养之,少壮阳气盛,昼寝反会阳亢而致目昏头重之疾。

古人睡功方法

明代周履靖《赤凤髓》载有《华山十二睡功图》,以入睡为行的功夫,可以视为内丹功法的一种,相传乃华山高道陈抟所授。其睡功总诀云:“夫学道修真之士若习睡功玄诀者,于日间及夜静无事之时,或一阳来复之候,端身正坐,叩齿三十六通,逐一唤集身中诸神,然后松宽衣带而侧卧之。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抵上腭,并膝,收一足,十指如钩,阴阳归窍,是‘外日月交光’也。然后一手掐剑诀掩生门,一手掐剑诀曲肱而枕之,以眼对鼻,鼻对生门,合齿,开天门闭地户,心目内视,坎离会合,是‘内日月交精’也。功法如鹿之运督,鹤之养胎,龟之喘息。夫人之昼夜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万四千里,是应天地造化,悉在玄关橐龠。使思虑神归于元神,内药也。内为体,外为用。体则合精于内,用则法光于外,使内外打成一片,方是入道工夫。行到此际,六贼自然消灭,五行自然攒簇,火候自然升降,酿就真液,浇养灵根,故曰:‘玄牝通一口,睡之饮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阳永不走’。凡睡功毕,起时揩摩心地,次揩两眼,则心身舒畅”。

陈抟睡觉的传说

《山堂肆考》说他大睡三十六载,小睡一十八春。“陈抟大睡觉”是句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话,《坚瓠集续》中有个故事:说他在华山云台观修道,每日总闭门独睡,一睡就是累月不起。周世宗听说他很有学问,又能睡觉,一时好奇,想看个究竟,就派人把陈抟召到他的禁中,锁在一间房子里。锁了一月多,开门看时,陈抟依然在酣睡。周世宗知他是个有道之士,召见他谈话,他对周世宗作歌道: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日西坠”。

陈抟华山遇三仙

陈希夷隐居华山下,有一年春日,在水边石上闲游玩,偶然卜得一个“遇需上爻”的卦。便对他的弟子贾得升说:当有三位不速之客来此。少顷,果然见壶公、赤松子、吕洞宾相继到来。土地神赶忙捧出一盘果,一壶酒献上。他们四个饮酌到半酣之际便各自赋诗一首助兴。陈抟诗曰:“春暖群花半开,逍遥石上徘徊,曾垂玉勒金阙,闲踏青山碧苔;洞中睡来几载,流霞独饮千杯,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壶公诗曰:“壶中自有楼台,四季鲜花竟开,闲时则饮琼液,醉后或卧青苔;逍遥非关利名,落魄不染尘埃,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

赤松子诗曰:“乍离南山竹斋,因过归隐天台,洞中美酒才熟,路上鲜花半开;我骨非是凡骨,君才亦是仙才,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归来。”

吕洞宾诗曰:“落魂直至此来,曾经几度花开,闷便着钱沽酒,恣意千杯万杯;闲游二十八天,醉上茅君醮台,逢人莫说人事,笑指白云去来。”四人咏罢相视而笑,遂各散去。(此故事见于《筮述》)

《性命圭旨•亨集》载有道教所传“五龙盘体法”,其诀云:“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一只脚伸,一只脚缩,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此法乃内丹家炼去睡魔,以达到《参同契》“寝寐神相抱,消息候存亡”,《庄子》“其觉也无忧,其寝也无梦”的境界。其法虽然入睡,仍常惺惺,心地湛然,以睡引元神合道。如此“开心宗之性,示不动之体,悟梦觉之真,入闻思之寂”,其诗云:“元神夜夜宿丹田,云满黄庭月满天。两个鸳鸯浮绿水,水心一朵紫金莲。”

侧身而卧之法,不必拘泥。仰身而卧,称作尸睡,儒门有“睡不尸卧”之戒,然道教“未学生,先学死,”能行胎息僵尸之功,亦是仙人境界。据世传张三丰《蛰龙法跋》,《周易.随.象传》云:“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眼”哉!今将世传华山陈抟《蛰龙法》睡功诀录于后,以见道教睡功之真谛:“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