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中医大家张晓彤 | 不得病的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张晓彤

平心堂主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董事长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

张晓彤老师对中医和人类健康有着很深刻思考,也是梁老师非常尊敬的一位中医老前辈。本文缘自他们的微信对话,经梁老师征得张老师本人同意,发布于本平台。

01. 医源药源性疾病

治病治出来的病和吃药吃出来的病被称为医源药源性疾病,这已经成为世界上人类的第四大死因,这类疾病在我们所治的疾病中日益增多,现在已经占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在医药上三分之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我们自己制造的疾病上。

举例来说,降压药多是以扩张血管的机理降低血压,血管在药物作用下被硬性长期扩张而失去弹性,形成脆化,人体中最细的脑血管和眼底血管首当其冲,脑出血即卒中,眼出血即失明,更不用说男性患者长期服用必致阳痿。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人们已知链酶素致耳聋,四环素致牙斑,激素致骨股头坏死,却不知如今出现的白血病低龄化、痰咳常态化、心脑血管病高发、流感死亡率上升、不孕不育日渐普遍、糖尿病越治越多等等,这不仅仅是环境食品污染所致,藏在其后的是更为凶险的不当医药、过度治疗的魔鬼。

我们不能奢望始作俑者能潜心尽力减少这类疾病,因为其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巨额利益。而且,从根上看,其亦无办法,从1835年西医在广州开办在华的第一个诊所,180多年使用过7000多种药,而今淘汰了6000余,近90%!其间毒副作用,自不必言,这个过程,今日依然,这是其医药与生俱来的理念所致。

我们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类疾病日渐猖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中医药。中医药以调整人与自然(风寒暑湿燥火)、人与社会(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体自身(肝心脾肺肾)在运动中的平衡为己任,以求其和谐为目的;以大自然的神赐而非人造之物为药,以调其偏颇为手段;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为用药原则。一个好中医、真中医完全可以控制医源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令人担忧的是传统的真中医后继乏人,我们今天竭力而为的就是抢救人才。至于社会上对中药毒性的指责,多半出于缺乏对中医药的基本了解,当然也会有为掩盖自身毒害民众而施的障眼法。比如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以减肥,上当者是无知,以此为大棒打击中医药者是流氓。

中医大家张晓彤 | 不得病的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02. 菌群污染

在人们关注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更加危险更难治理的菌群污染正在日益逼近。

不论是在我们的身体內外还是在周围的环境中,都存在着以亿万计的细菌病毒,我们之所以没有察觉,是因为与之长期处于和谐中,只是在疫情发生或患病时,才感到其危害。

疫情发生或蔓延往往是有外部条件的,当人们切断这些条件或大自然环境变化,疫情会受到扼制或消失,非典就是在五扼制旬小满时报告发病为零,这是一正常的规律。

人们的大规模无节制的干预,尤其是以对抗理念为主的医药,以杀灭病菌病毒为目的,却造成其急遽变异,抗药性增强,药物的研究远不及其变异的速度,由此造成菌群的紊乱和失衡。

当我们还在庆幸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人类时,它的常用量已悄然从几百单位越升至数百万单位,人们不得不不断研制新的抗菌素,细菌越来越难以杀灭。

病毒更难防治,以去冬今春的流感为例,高烧与不烧、咳嗽与不咳、身痛与疲乏、迁延与反复等症状,同为流感,症状各异,且死亡率空前(据传美国此次流感死亡数千人),这是以前的流感从未见到过的现象。

这不能不令人警惕,近年来已经见到有关超级病菌超级病毒的报道,所有药物均显示无效!菌群污染的警钟已然敲响。

尽管现代医学开始检讨对抗性医药,而代之以疫苗,但因研制总是滞后于病毒变异,预防效果大打折扣,有些疫苖竟然现出病毒的原形,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

中医治病在看到敌人的同时,更关注自身,从改变人体内环境入手,消除体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湿或燥等内在因素,使病毒病菌与人体重归平衡,在并不杀灭谁的同时,使人恢复健康。充分体现了其绿色医学的特点。

正是依据这样的理念,中医在后继乏人,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仍然发挥着神奇的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中医蒲辅周领军战胜流行脑炎;本世纪初,年逾九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亲自上阵,中医介入非典的防治,在广州中医院,创造了无一例死亡的奇迹。

为防范菌群汚染,选择什么样的医学,将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已经意识到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提出“全面管控健康风险和危机”。中医必将在关键时期囊锥露颖,显示出千年的底蕴,拿出神仙的手段来。

中医大家张晓彤 | 不得病的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03. 上工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摘自《黄帝内经》)。中医评价医生水平,不是以是否能治大病恶病、能起死回生为标准,而是认为,能把疾病消弭于无形未发之时,才是最高明的医生。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不能等到病了才找医生,而是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含义。现在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医生和能循此做法的患者都是凤毛麟角。

有人以为,年年体检,就是防病,殊不知若查出指标不正常,则已然病了。人的感觉是最灵敏,最准确的,当食欲差、睡不安、疲惫难缓、精神郁闷时,就已经该请中医调理了。中医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人们习惯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病来如缠丝,如果能把健康防线提前到未病时,就会大大降低患重病恶病的风险。我国每天新发癌患1.2万人,7700人死亡,如果能请中医提前调理,何至于此?

上了年纪,才感到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莫过于不得病。我们一直渴望能有一种让人不得病的医学。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医治未病的特点愈加明显,只是由于西化的压抑干扰,高水平的传统中医越来越少,现在想以全科医生取代,只会令治未病走上低水平的岐路。

平心堂的樊正伦教授曾以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医药概括诠释中医的养生之道,与西方的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有本质的差异。比如营养学讲成份,要求每天摄入五十种以上的食物,却抛弃了五谷为养的根本,主张限盐限糖限油,却不懂因人因地因时谨和五味、不可不及又勿使太过的大法。又如只讲运动长寿,鼓励日行万步,却导致滑膜软骨损伤,鼓励球場拼搏,却不知血汗同源,大汗亡陽。更别说不辨四季之别,不分四时之常,不讲精神内守,不解重在养神。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被弃如敝履,而对西方的所谓科学奉若神明,不知由此误导了多少人。

曾有一位老中医,他的外孙女从出生到上大学,从来没有得过病,办法很简单,就是每逢节气喝一杯葛根甘草的糖水。可见,不得病的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渴望着中医的振兴,期盼人类不再受疾病的困扰。如果能实现这一梦想,天下充满健康的笑声,处处都是欢乐的家庭,每年数百万亿的财富,不再被医药白白消耗,青山绿水不再被医药污染。我坚信,人类未来的命运必定与中医紧密相连。

中医大家张晓彤 | 不得病的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04. 离药远些

在人们面对疾病,还在纠结是吃西药还是吃中药时,刘维忠老厅长已经在甘肃大力推广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他在甘肃省卫生厅厅长任上时,组织力量,收集、挖掘、整理、恢复民间的各种传统疗法,并为各医院培训了数千名掌握各种传统中医技能的年轻人,作为专长护士,这支队伍为传统带来生机,为患者带来福音,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土办法能解决大问题,比如用盐袋热敷治疗前列腺肥大、甲状腺结节,花椒加鸡蛋治疗带下病,艾灸治疗痛经、不孕不育、慢性胃炎、颈椎病、风湿头痛、白内障,拔罐刮痧治疗感冒、咳嗽、乳腺增生,小针刀治疗腱鞘炎、网球肘,埋线治疗鼻炎、慢性咽炎等等,据统计全省医药费因此而下降过半,统计不出的是人们在远离药物的同时,得到的健康,和由此带来的幸福。也许现在大家还不信,再过个十年八年,甘肃省的人均寿命会跃上全国的前列。

人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得病时却只知依赖于药,有的居然相信那些病需要终身服药,可以不吃饭,却不能不吃药,结果为了对付开始的三分药毒带来的毒副作用,不得不去吃更多的药,一片药慢慢变成一把药,最终一把药带来的毒,再也解不开,病永远治不好,药永远吃不完,拿着不花钱的药,不吃白不吃,一直吃到死,烧后的骨灰都泛着阴森的绿色!我们最需要关爱的少年儿童,解毒能力尚未完备,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解毒功能已然低下,更该远离西药。

在中华大地上,传统中医有着不计其数的手段、技法、绝招,我们常见的有针灸、拔罐、按摩、砭石、刮痧、点穴、按矫、放血、药浴、熏蒸、足疗、耳针、火疗、竹罐、条打、捶击、闻药、埋线、小针刀等等,还有着不计其数的“舌尖上的”(食疗)的配方,如果再辅之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打坐修身、真气运行……我们有太多太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手段,不靠药物而保障健康,这是多么可贵的绿色健康。

可惜这些宝贝却被长期湮埋,以至于失传。有人说这些是长期缺医少药而出现的应急的临时的凑合的,因而是粗俗的落后的应被淘汰的东西,与西方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医药无法比拟。可是如果冷静下来,看看摆在眼前的事实,是益是害,是褔是祸,却一目了然。要知道,亿万人千百年的探索和积累,都是在一点一滴揭示着生命的本源,循着真实清晰的脉络,解开生命的一道道难题,正是这一笔一划的执着,钩勒出了人类健康的未来。

今天,人们已经逐渐苏醒,开始明白回归自然的可贵,中医药正是打开这道大门的钥匙,正是引导人们走出医药迷途的火炬。回归中医,就是回归绿色,回归绿色健康!这是人类未来共同命运的题中应有之意。

中医大家张晓彤 | 不得病的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