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然而,在双方实力悬殊较大的时候,弱势一方通常会选择拒城而守,通过加强城防、动员百姓、坚壁清野等措施增加敌方难度,故而又有“十则围之”的说法。换句话说,在通常情况下要想攻下一座城池,需要十倍于守城一方的兵力。攻城战是古代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形势,进攻一方通常会选择以快速机动的形式打垮敌人,避免陷入攻防苦战中。

一般来说,进攻一方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补给不畅,最忌持久作战。一旦陷入苦战中,很容易被敌方合而围之。战国初期的晋阳之战、齐燕即墨之战、唐朝时期的睢阳保卫战,都因攻城久攻不下而被敌方反攻,最终功亏一篑。那么,遇到攻不下来的城池,就不能绕过去吗?只能说,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古代的城池,不只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它还是情报、人口、粮食集散地。封建社会皇权不下乡,广袤乡村地区是没有朝廷官员的,全靠地方上宗老乡绅以城池为中心维持统治。一旦战争爆发,防守一方便会坚壁清野,强制性将百姓迁入城中,烧毁房屋、庄稼,填埋水井,让敌方一个壮丁、一粒粮食找不到,极大地削弱敌方的持续作战能力。到这时候,攻城战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东汉末年,曹操进攻徐州,刘备临危接受徐州城防,抢收了城外的麦子,并加固城池。曹操见状,只好退兵。

另外,后勤补给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在通讯落后、道路条件差、运输效率低的古代,后勤补给是对国力的巨大考验。《孙子兵法》中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也就是说,十万人的军队出动,七十万家会受到影响。粮道始终是制约军队远距离作战的重要因素。秦赵长平之战的胜利,归根到底还是赢在国力和后勤上。

因此,军队远距离作战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补给。随着深入敌境,战线越拉越长,补给越发困难,完全依靠后方供应是不可能的,只能就地征粮。派兵四处劫掠固然可行,但效率低、风险大,还会激起当地百姓反抗,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是找当地大户买粮或征粮。要想在短时间内集齐大量粮草,当然还得去大城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古代的城池通常建造在交通要道或关山险隘处。若想绕行,除非放弃辎重轻装前行。成功战例不是没有。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逼降成都城。崇祯年间,皇太极成功绕过山海关,率八旗军在关内大肆劫掠后扬长而去。但毕竟是兵行险着,若想在占领区建立有效的统治政权,还是得老老实实打攻城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