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所周知,钢盔是战场上非常重要的保护头部的工具。虽然钢盔无法阻拦子弹的正面射击,但是对于弹片和一些侧飞的子弹还是有很大用处的。在我国宋朝时期,炼钢技术已经发展得很完美,炼制钢盔也并非太过困难的事情。可是很奇怪的是,宋朝的士兵戴的却是几乎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斗笠,这是为什么呢?

宋朝士兵头上戴的斗笠,并非我们现在的斗笠,而是一种被称之为毡帽的东西。《水浒传》中在描写林冲的时候,便提到过这种毡帽:“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著一把红缨”。红缨帽,可能是当时士兵通常会佩戴的东西。而清明上河图上也绘制了戴着这种毡帽的军官。

上述证据都非常鲜明的表现,宋朝的士兵是绝对不会佩戴钢盔的,或者说,他们的选择并不是钢铁这种能够明显保护头部的东西,反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帽子。不过,选择这种帽子并不是我们的古人愚蠢,反而相当高明。

首先,宋朝的防线是慢慢从北向南移的。南方相比于北方而言,雨水更多,天气也更加炎热。钢盔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同时也很容易在炎热的天气下变得烫手。而毡帽则不同,冬日保暖夏日遮阳,长长的帽檐还能在酷热的中午阻拦阳光对于眼睛的伤害,若是下雨,也能巧妙防止雨水进入眼睛。

其而,毡帽并非普通的毡帽。宋朝士兵所佩戴的毡帽,绝对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宋朝学习了北方民族的服装穿搭,也学习了北方民族使用皮革做头盔的办法。所以,与其说士兵戴的是毡帽,不如说是斗笠形状的皮帽。斗笠的形状可以满足前文所说的功能,同时还更加耐用。这种混杂了动物皮毛的毡帽,在水浒之中被称为“范阳毡帽”。

最后,成本问题。宋朝前期,军队的军资耗费非常高昂,士兵所佩戴的铠甲都是非常沉重的。到了后期,国家的财政没有办法支撑庞大的耗资,因而不可能实现每个士兵佩戴钢盔的目标。此外,宋朝的铁产量虽然较大,但其中很大部分都用在了铠甲的制作上,加上古代没有热武器,因而对头部的防护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从上述三点理由可以看得出来,不选择钢盔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古人傻,只是因为合适。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方式,这一点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很重要。当然,宋朝内部的制度绝对存在非常巨大的问题,用一句大家说烂了的话来结束本文:我国历朝历代,从来都不是因为外部原因而灭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