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自从比特币出现价格后,质疑之声就不绝于耳。泡沫、庞氏骗局等标签纷纷加诸于身。最近关于区块链与比特币的争辩更是甚嚣尘上,多种观点杂糅在一起,令人难辨真假。

笔者对比特币与区块链也是不甚了解,于是最近翻阅了多本书与报告,试图窥探一二。鉴于信息实在太多,本文只想回答一个问题——比特币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另,鉴于讲解区块链与比特币的文章已经很多且大多相对枯燥,笔者希望通过几个有趣的小故事对比特币的价值做出一番探讨。

本文要讲述的,是第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出发,笔者希望从货币的角度,探讨下比特币的意义与价值——

故事 | 石币之岛

密克罗尼西亚是太平洋的三大岛群之一,其中最西边的雅浦岛上曾住着一群非常古怪的土著居民。1903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威廉.亨利.弗内斯(William Henry Furness)在雅浦岛住过几个月,并把他在当地所见的风俗记录成书,书名叫《石币之岛》,因为当地的货币体系令他印象深刻。

雅浦岛上没有金属资源,于是石器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即使是石灰岩,也需在离雅浦岛400英里远的帕劳岛上才能找到。雅浦岛部落里的探险家们开采这些石灰岩,打制成内部中空外部呈环形的石轮,然后用木筏运回雅浦岛作为货币使用。这些石轮小的直径30多厘米,大的直径有3米多。为了便于运输,有时会往中间插一根粗壮的木柱。

石币之岛——关于比特币的第一个故事

图:雅浦岛石币

雅浦石币有个很有趣的特点。交易双方在决定了使用多大的石币付费后,如果那个石头太大了,不方便运输,那么卖家只要在买家的石头上做个标记就可以了,这样就算是付费了。那个标记就说明这个石头已经属于卖家了,而石头仍然躺在买家屋里。

不止如此,还有更神奇的事情。岛上有一户大财主,所有人都承认他们家是首富,但奇怪的是,没有人见过首富家里的石币,连他的家人都没见过。他们家拥有的财产是一个巨大的石币,大小只有祖辈才知道,因为这个石币一直沉睡在海底。原来许多年以前,这户人家的祖辈和其他人外出探险,寻找和开采石灰岩,就像美国西部的淘金客一样。他们的祖辈运气不错,碰到了这个庞然大物,便将其制成石币,然后用木筏拉回家。但是归途中遭遇了强烈的暴风雨,为了逃命,探险队只好砍掉拉筏的绳子,于是那块巨大的石币沉入了大海,永远也找不回来了。回村后,探险队的成员都替他作证,那块石币尺寸巨大并且质量上乘。虽然已掉落大海,但大伙都见证了这块石头的去处,所以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它的主人仍然可以用它买东西,就跟把石币运回家存放起来的效果一样。

关于雅浦岛,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故事。雅浦岛岛民都不穿鞋,并且也没有发明轮子,自然也没有车道。但是来自德国的西方殖民者在1898年从西班牙手中买下这座岛后,却要求他们修筑能行驶汽车的公路。修路对土著居民而言完全没有意义,德国马克在当地居民看来一文不值。

德国政府认真研究了雅浦岛的文化习俗后,突然开窍了,下令对几个违抗命令的部落征税。他们派人到这些部落的每家每户,并往他们最珍贵的石币上涂上黑十字标记,声称这些石币已经归德国政府所有了。这个解决方案既简单又“文明”,可谓是“取之于无形”。所有人都觉得政府抢了自己的钱,为了使钱不被抢走,只得乖乖去替政府修路。最后路修好了,德国政府就把那些标记抹去,于是岛民又幸福地过上自己富足的生活。

启示 | 货币的本质

也许读者读了上述的故事后,会觉得雅浦岛的故事很荒唐,但实际上,被视为现代经济学皇冠上最璀璨宝石的信用货币,其运行原理与雅浦岛石币并无不同

1932年,法兰西银行害怕美国不再盯住金本位,不再按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的传统价格兑换黄金。于是,法兰西银行要求美联储将它存放在美国的大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为了降低将黄金装船海运的成本,法兰西银行要求美联储把黄金存放到法兰西银行的会计账簿上。于是财经报纸以“黄金的损失”以及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威胁为题,对这一消息大加报导。这种因法国向美国兑换黄金而造成的所谓黄金流失,甚至引发了1933年的银行业恐慌。

而事实上,黄金并没有流到法国,仍然在美联储的地下金库里,因为这只是一次会计操作而已。当时的实际情形是美联储在地下金库的抽屉上做了一些标记,表示这些抽屉中的金块属于法国了。

石币之岛——关于比特币的第一个故事

货币只是一种记账方式。不仅雅浦岛居民这样认为,美联储也这样认为,比特币等区块链货币也是这样认为。在理念上,雅浦岛的石币可以说是与比特币思想异曲同工。石币与比特币都具有稀缺性,前者是大自然的石灰岩矿藏分布,后者是基于数学算法;两者同样需要付出昂贵的劳力(计算力)成本才能获取,前者是冒险家的航海运输,后者是矿工的挖矿;两者交易总账均采用分布式存储,前者是大脑记忆,后者是计算机。

从“货币是一种记账方式”出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比特币的第一个价值特点——克服了中心化缺陷。

首先,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比特币的产生机制。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神秘人中本聪构想建设一个没有中心机构的货币发行体系。TA规定比特币的总量为2100万枚,比特币网络大约每10分钟出一页账单,每个比特币的产生伴随着每一页账单的产生,也就是每一个区块问世和发行。最开始每个区块的比特币奖励是50枚,然后每21万个区块减半一次,一直到2140年,所有的比特币发行完毕。

然后中本聪还规定了比特币的记账形式。我们知道比特币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机制,即PoW机制。所有的矿工通过竞争哈希计算的方式,争夺记账权。类似每10分钟有一道数学题被丢到网络中,大家比赛,看谁算的快。在每一轮的竞争中,谁最先计算出正确答案,谁就获得了本轮的记账权力。他记录的本页账单,大家都要以此为准。紧接着,大家在这一页账单的基础上,争夺下一页账单的记账权。通过这种共识机制,中本聪解决了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体系下,账本的唯一性和同步性的权益

因此,当文克莱沃斯兄弟宣称他们拥有10万枚比特币,不是说在某银行的保险箱里,真的有10万枚比特币整整齐齐码在那儿,而是说比特币全网节点都承认有这么一笔比特币,且归属于文克莱沃斯兄弟的比特币地址。

石币之岛——关于比特币的第一个故事

图:曾起诉Facebook的文克莱沃斯兄弟

再以雅浦岛石币为例。如果雅浦岛首富为富不仁,想要私下使用这笔巨款,比如偷偷跟自己的情人说我那块大石头送给你了,那么这次交易是无效的,因为交易没有广播,并没有其他岛民在旁边作证。但如果首富临死前,当着全岛人民的面说,这块大石头作为遗产给我的儿子了,那么这笔交易就是有效的,因为其他岛民都做了见证,并集体更新了头脑里的“账簿”。

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原理与此类似。比特币全网的节点每时每刻都在向网络广播交易,每笔交易经10-60秒就能广播至全球所有节点,速度取决于节点的网络连接状况。这些广播出来的交易在经过矿工的验证后,打包到数据块中,串联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区块链,这些交易一经六次确认便几无篡改的可能性。要修改某个区块上的数据,得从这个区块开始重新计算之后的所有区块。考虑到比特币全网1300万亿次哈希运算的算力,地球上在比特币网络之外已不存在逆转比特币交易的计算能力。

即,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中,并无一个高高在上的殖民政府有权宣布没收你的比特币。

Take-aways

  1. 货币的本质是一种记账工具,并具备认可共识。

  2.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比特币也是如此,并非天然是货币。

  3. 数字货币是不可逆的趋势,无论最后以具体何种形式到来。

  4. 比特币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天然缺陷——数量恒定决定其必然成为通缩货币,有利储蓄但不有利经济;挖矿高电力成本导致资源浪费;六次确认机制导致比特币交易确认时间过长。等等。

  5. 基于以上特征,比特币可视为数字货币领域的货币锚定,具备储藏价值。其他代币具备投资价值,但是98%为“空气币”,需谨慎。

本文从石币之岛过渡到比特币,对货币的本质进行了一番探讨,但比特币的价值绝非仅仅只是一种货币这么简单。下则故事将从“信用”的角度,探讨下比特币对信用的重新定义。欢迎关注。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长铗、韩锋 著)一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