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盛事不断:美食电影为载体,多元文化绽放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

5月21日晚,广州大沙头码头,等待登船珠江夜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停泊在3号泊位游船“水晶号”格外引人注目,这艘游船变身“尼泊尔style”:船舱内挂上了亚洲各国国旗,迎来了身穿尼泊尔服饰的小朋友们。市民游客一边欣赏一江两岸璀璨夜景,一边在珠江游船上品尝地道尼泊尔美食,听在穗尼泊尔人讲广州故事,感受尼泊尔风情——这是亚洲美食节的活动之一。

亚洲美食节、“亚洲电影艺术节”(广州站)、 “广州艺术节·戏剧2019”、《醒•狮》征战“文华大奖”……近期,广州文化盛事不断,为这座千年古城带来了佳片、美食、戏剧、舞剧,更带来了文明的交流和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对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大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认为,多元文化在广州的融合和交流,表明了广州开放包容、希望接纳更多不同文化的姿态。

巴基斯坦电影受欢迎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时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文化的交流和互鉴,需要载体。美食,在饮食、美味之外,便可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载体。5月16日至23日在广州举行的广州亚洲美食节,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合作走向深入的基础上,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交流互鉴。

正如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在美食节开幕式上所说,任何民族的饮食文化背后都有深刻的道理。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认为,“食在广州”背后的含义不仅在饮食,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反映了广州的开放性、包容性,广州利用美食与世界对话。

除了美食,电影是广州与亚洲各国交流的又一载体。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配套活动,“2019亚洲电影展”于5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5个城市同时举行。广州站展映的17部作品以“都市节拍”为单元主题,为广州的影迷呈现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多元文化风采。

5月17日,展映的首部电影——巴基斯坦电影《加载婚礼》已反响强烈,颇受广州观众的欢迎。展映结束后,现场观众与当天下午才从巴基斯坦赶到广州的主创人员热烈交流。

该部影片的导演纳比勒•库雷什在展映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特意提到了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我感觉到习近平主席的愿景是非常宏大,非常好的,”纳比勒•库雷什说。

多元文化绽放广州

无论是以食为媒,通过美食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还是通过电影艺术来呈现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多元文化风采,均可以看出,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大背景下,广州这座千年古城对于世界文明共荣的深入探索,也反映出广州拥抱亚洲、拥抱世界的开放姿态。

从近期广州的文化盛事不难看出,多元文化的交汇是一大特色。亚洲美食节打造“精品珠江•亚洲美食文化长廊”,举办亚洲美食主宾日活动、世界美食集锦活动、亚洲啤酒文化节、亚洲美食文化作品展等系列活动,以一江两岸精品珠江景观带为主场,通过亚洲美食精品长廊、亚洲美食主题灯光秀、水上流动的亚洲美食餐厅等活动,让不同国家的主题文化会轮番登场,交相辉映。

在这里,可以看到土耳其的精美咖啡器皿和咖啡工艺,可以看到马来西亚拉茶表演,可以看到日本和食表演和金枪鱼开膛秀,韩国乱打秀和美食漫画,泰国点心和文艺汇演……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各国的展示在广州引起了强烈共鸣,受到广州市民的热烈欢迎。

美食如此,电影亦然。《加载婚礼》是一部关于婚礼的喜剧电影,在轻松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之下,蕴含着对巴基斯坦婚礼习俗的反思。在展映的过程中,现场笑声不断。纳比勒•库雷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到广州观众对影片如此认可,觉得非常高兴。“人是有共性的,我发现中国观众的笑点和巴基斯坦观众差不多。作为导演,我希望能挖掘出更多的共性,让中国观众产生更多的共鸣。”

此次广州站展映的影片除了《加载婚礼》之外,还包括荣获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和最佳摄影的马来西亚电影《分贝人生》、入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女性电影《美女与猎犬》、获得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的土耳其电影《席琳的召唤》、关于生与死哲学性思考的泰国电影《死于明日》、由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印度电影《云端之上》,还有孟加拉电影《离开达卡》等等。

这些平时难得观赏到的亚洲电影,让广州的影迷大饱眼福。观看了两部展映影片的广州市民王先生对南都记者表示,多元文化聚集广州,不仅让城市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市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国文化精品,对广州市民来说,都是非常棒的体验。

专家:广州正成为文化“发生地”

“从全球文化发展和传播角度看,文化碰撞越多的地区,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哪个地区越开放,接纳度越高,哪个地区的文化就越具有生命力。”认为,以美食、电影为载体的多元文化在广州的融合,表明了广州开放包容、希望接纳更多不同文化的姿态。

“从世界历史文化发展来看,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最多的地方,文化的种类是最多的,文化的多样化和创新感也是最强的。”在冯原看来,广州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其在形成文化的过程中,融汇了多种文化,而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善于调整和融合。

冯原指出,文化的发展如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强调原产地文化、本土化,而在今天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必须把“原产地”变为“发生地”,应该是让不同的文化发生在这个地方,这样,才更加具有文化影响力。而文化盛事接连不断,文化交流频繁发生,正是广州成为文化“发生地”,文化影响力逐步提升的表现。

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5月19日刚刚到穗参加完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她亦感受到广州近来文化市场的活跃。“我觉得大家现在可能更多会关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关注它的经济主指标数字漂不漂亮,但是这里边最终的指向是文化,”穆欣欣说,文化具有滴水石穿的影响力,它可能是无形的,但是它无处不在,对于一个城市、民族、国家来说,文化确确实实都是灵魂。

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

5月22日,“2019亚洲电影展”(广州站)结束,23日,亚洲美食文化节落下帷幕。但广州的“文化风暴”并未停歇。

紧接着,广州将于5月31日迎来“广州艺术节·戏剧2019”。本届艺术节为期近2个月,共有来自国内外的48台(103场)精彩剧目轮番登台。内容涵盖歌剧艺术、舞台剧、话剧、放映会、音乐会等多种艺术形式。南都记者留意到,在艺术节的众多主题中,包含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如何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广州的探索已经开始。本届艺术节特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剧目展演”,紧跟时代步伐,集中展演一批民粤港澳三地的舞台艺术精品。

与此同时,今年初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将再次启程,于5月底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冲击“文华大奖”。作为广州舞剧代表的《醒•狮》,以广东醒狮为主题,首次将岭南舞蹈艺术与舞狮、武术相结合。这部舞剧也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唯一代表文化艺术作品登上第十二届艺术节舞台,呈现人文湾区建设文化艺术成果。

广州文化盛事不断:美食电影为载体,多元文化绽放
大型民族舞剧《醒•狮》。

接下来,《醒•狮》还将会启动在北京、香港、广州三地的巡演。 该剧导演、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前进称,这也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发展机遇,将该剧推向港澳市场,走向世界,以舞剧《醒•狮》为契机,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影响更广泛深入,促进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能够使《醒狮》传播出更多的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品质。”

“湾区文化的概念是新时期的一种新视野。”冯原指出,大湾区文化呈现出全国化和全球化的新特点,即全国的文化都包容到这一地区,全球的文化进入中国,大湾区也是一个重要节点。在大湾区的文化融合中,必然出现多中心的趋势,多中心的融合带来创新的可能。“广州在这种多元和多中心的局面中,应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来塑造自己,眼界和开放都很重要,有了文化的眼界,清楚文化的制高点,才能推动最具生命力的文化。”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裘萍 夏嘉雯 张沛 实习生 罗清云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冯宙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