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冠(笄)之礼的意义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汉民族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它对我们民族及成员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彭林先生指出,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仪礼”就是其中之一。“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礼乐文化强调秩序与和谐,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无疑会给我们庞大的民族带来屹立风雨的底气,给庸俗文化有泛滥趋势的当今,带来一股雅正的新风。

自然,古人追求的“礼义”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照搬,而且,按照“礼”的内涵,讲的是“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恭敬。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学习、创新和实践新的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积极寻求通过适当方式,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第二部分:关于冠礼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我们考虑,在服饰上,应以忠实继承为主。在具体的礼仪程序上,则可谨慎地加以扬弃和创新。重视继承冠礼服饰,意在表达对祖先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敬畏;在具体的程序上谨慎但积极地创新,意在表达后代子孙超越前人、面向未来的勇气。

冠礼服制应以继承既有遗制为主,哪怕觉得“这种汉服不那么好看”,也不宜做大的调整和“创新”。正如“上衣下裳”制。章服文化也是汉家礼乐文化中的有机组成,旧有的汉服服制积淀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成为民族传统中的固有理念,并且和礼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非常和谐的契合。上衣下裳制的礼服,以及相应的配饰,虽然在实用性上不及后来的各种汉服形制,但仍被先民以慎追追远的精神作为最高等级的礼服形制,保留了长达几千年,早已注入了固有的文化审美内涵。当然,因为当代男子头发比较短等原因,这些客观因素在冠礼服饰选择上可容许一定的灵活性。

具体的礼仪程序和礼仪方式,完全照搬古代的做法,并不现实,也无必要。先人的冠礼活动中,具体的仪程的确有一些不应继承的东西及不适应时代的部分。如果我们只为了体现所谓“尊重传统”而全盘照搬,势必使冠礼活动在将来推向社会的过程中遭遇强烈的抵抗。因此,谨慎却积极的必要的变动和创新不可避免。

第三部分:冠礼的准备

1、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同时也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在18岁,这基本是一个人生的分界点,“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2、 冠礼的地点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

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3 、冠礼的参加人员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① 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 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③ 正宾1人(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④ 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⑤ 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⑥ 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4 、冠礼所需的服饰及摆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叫做采衣。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穿采履。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皂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皂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

5 、冠礼所需的其它物品准备

① 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 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 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 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上面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 央偏西侧,上面可放较薄的软垫。

⑤ 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 香炉及香若干:酌定

⑦ 国旗挂图1张(用法后面详述)

6、关于冠礼中的音乐

礼乐不可分,古人行冠礼,贵族多举乐,士民多不举乐,综合考虑,建议:备古琴或古筝一架,香炉一盏,乐手一名。不必拘泥演奏时机,可以从头至尾循环演奏,曲目,宜选择《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

7 、冠礼中所用到的常用汉族礼仪动作

① 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② 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③ 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出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8 、冠礼仪程中的取“字”问题

谈到冠礼,就不能不提到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这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并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论述了其积极价值。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家庭,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韵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至少,它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百益而无一害。

第四部分:简化版程序

1、简化版冠礼

简化版本的冠礼,是我们重建礼仪之邦过程中一种实践民族礼仪的过渡类型,重在表达庄严、神圣和诚意,而不过多追求程序的完整和礼器的规范。

我们以比较容易实现的简化版本为例,详细说明如下:

●参礼人员:冠者,父母亲,正宾,有司一人,赞者一人。(有司赞者也可以由一人担任);

●准备什么: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圆领汉服1件,或者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一个(制作方法见天汉***百里奚的教程),如果实在不会做,也可以做一个可系带的小巾、布鞋1双、醴酒1杯、饭一份、小几一个、席子三张、盥1个、香炉及香若干、国旗挂图1张。

●详细程序

① 筮日:如前

② 筮宾、戒宾:如前

③ 陈设:如前

④ 迎宾:主人立于东等候宾客;有司托盘奉冠按方位立于西;冠者沐浴后,更换中衣,安坐于东房(可在卧室)内等候。

⑤ 就位: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正宾落坐于正宾位;主人于宾客落坐后就坐于主人位。

⑥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今天,拙子某某(去掉姓,下同)行成人冠礼,感谢各位的光临!下面,拙子某某成人冠礼正式开始!

⑦ 冠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冠者穿中衣走出来,向参礼者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在冠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

⑧ 宾盥:如前。

⑨ 加冠:冠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幞头或小巾,正宾接过,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下(膝盖着席)为冠者戴上巾,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过来为冠者整理好幞头或巾。冠者起身,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或小巾相配套的圆领汉服或深衣。

⑩ 拜礼:冠者出房后,向参礼者展示。然后连续行三次正规拜礼:第一次向父母,第二次向主宾,第三次向国 旗。

⑪ 醮子:如前

⑫ 字冠者:如前,可选。

⑬ 聆训:如前。

⑭ 冠者揖谢:就是冠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冠者立于场地中 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有司、赞者、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⑮礼成:冠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拙子某某冠礼已成,感谢各位盛情参与!并与冠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主人和冠者与参礼者茶叙即可。

2、仪式中礼辞的撰写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礼赞辞,一种是冠者誓词。可以参考海内外公祭黄帝孔子等所写礼辞,结合举礼学校特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撰写。格式上宜采用诗经式的四言诗文。

3、正式举礼前的准备就位

布置好礼台,观礼者就位,古乐队奏古乐,场地中布置好席子和澧酒席,正宾、赞者、有司列队准备,司仪就位。

第五部分:笄礼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

1、 行礼的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2、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3、 行礼日期

关于这个日期,前面冠礼部分已经详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 “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4、 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1、 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 、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我们考虑,宜分别选择褙子、曲裾深衣、大袖长裙或其它等次女装汉服。

3 、关于头发长短: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习惯留短发的,这和仪式的方式直接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关于这个我们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建议,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5、 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

准备活动: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1) 笄者;

2)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3)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4)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5)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6) 观礼者若干。

器物陈设:场地、礼器、服装、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汉服准备: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罗帕。一套素色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稍微明丽一些的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大袖长裙礼服。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美;最后的翟衣正好反映了汉民族女性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物品设施:

① 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 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 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 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 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 子北侧。

⑥ 香炉,香

⑦ 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乐不可分。可用《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笄者去发钗。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正宾回拜。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笄者拜,正宾答拜。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笄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具体内容父母酌定。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笄者立于场地中 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