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的“微观战史”

文丨殷实

《1944:龙陵会战》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之后,创作的滇西抗战“微观战史三部曲”的收束之作。此前的两部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文津图书奖、“2014中国好书”等殊荣;《1944:龙陵会战》则更上层楼,将作者首创的“微观战史”这一理念和研究方法推到了新的高度。

在作者的“微观战史三部曲”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典型的战役史专著,业界著述多为宏观军史、战史;对于战役、战斗的叙事则以“纪实文学”垄断市场。作为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战争,若无学术高度上的微观历史叙事,不仅是军事历史学术之缺憾,甚至会带来政治层面的尴尬,如近年甚嚣尘上的对我军英模事迹细节的质疑之风,不管其隐藏的动机如何,首先是对战史研究领域缺乏微观研究著述的恶性反诘。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战史的微观研究极难开展,其中既有权威档案利用极难的瓶颈问题,也有军史研究职能部门“宜粗不宜细”的观念束缚,及地方历史研究人员缺乏军事学背景等困难,造成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著述长期付诸阙如。诚如杨奎松先生近期撰文所指出的,“从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以来,中国大陆一批中青年业余战史爱好者已经捷足先登,陆续开始推出一批颇有分量的战史著述”。因此说余戈的研究带动了一个方向,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诚不为过。

《1944:龙陵会战》叙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的主战场战事——中国远征军龙陵会战及收复芒市、遮放、畹町之役,及与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会师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过程。此战可谓我国抗日战争中最为辉煌的胜利,对于推动抗战全面胜利,及战后奠定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长期以来却不在中国抗战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列,公众对其了解认知之薄弱可想而知。也正是余戈聚焦一个战场深钻、吃透式的研究,才使得学界和社会有了在精确、细微的条件下观照这段历史的可能。该书中仅利用南京二档中的远征军部队战斗详报、作战机密日记就达20余份;对于日军不但利用了其公刊战史,还包括其全部参战部队的内部战史、主要将领回忆录和官兵口述史,这样规模的档案史料利用量及对敌方史料的“互参”比对,在国内以往战史著述中是找不到第二例的。此外,龙陵会战中因中美军事层面的深度合作,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空前规模的步炮空协同作战,战争过程中的军事活动经验、教训极为丰富,大部分对于当下实现强军目标所进行的深层军事变革不乏启示之效。因此本书的价值就不仅是叙述了一段往事,而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1944:龙陵会战》余戈 著 三联书店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