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剧照 朱朝晖摄

《背叛》剧照朱朝晖摄

朱孔阳

第二次在北京鼓楼西剧场看戏,这座以搬演外国当代经典戏剧为主打特色的小剧场不觉已经四周岁了。四年中,北京戏剧观众与很多旧雨新知于此相聚,其中既有新锐的本届奥斯卡提名最佳原创剧本的马丁·麦克唐纳(《丽南山的美人》《枕头人》),也有普利策奖得主尼洛·克鲁斯(《烟草花》)、玛莎·诺曼(《晚安,妈妈》)和玻拉·沃格尔(《那年我学开车》),还有戏剧和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婚姻情境》)这次则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

北京观众对品特并不陌生,2010年北京人艺曾演出过他的《情人》,同年的北京青年戏剧节还有一个致敬品特的单元,演出过包括《背叛》在内的四部戏剧,而这次鼓楼西演出的是新版《背叛》。该剧有一个“噱头”,即此剧是根据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写作完成的。所以,可以把《背叛》视作一出“深刻揭露资产阶级婚姻虚伪性的戏剧”,还好,当年的英国没有因为剧作家的这个“污点”把戏给禁演了。戏剧之所以伟大,对《背叛》而言,不止在于它生动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70年代的英国婚外情,高度还原了那个时候英国中产阶层的趣味,包括文学趣味、生活趣味、饮食趣味、旅行趣味……核心还是它诗意地揭示了人性当中的软弱和光辉——这使之具有了崇高性和经典性。

《背叛》九场戏中只有两场没在喝酒,所以也可以起名为《杯畔》,三位主人公以各种组合方式喝了各种酒。一直不太能理解老外喝酒时的谈资为什么那么多,而咱们现在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尬聊。在《背叛》里就是绵里藏针,有时又一针见血的尬聊。品特的深刻就在于,他在所有的对话当中,把人性里的那些欲言又止那些闪烁其词那些自欺欺人那些色厉内荏,都做了非常好的装点,装点之后让你觉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但细品之后发现又是那么撕心裂肺地疼痛。品特的台词像刀子,庖丁解牛,刀刀见血。包括英国人讲天气的寒暄,在品特的戏剧中都可以成为剧中人情感和情绪的泄露。连男主角究竟是在自己家厨房还是女主角家的厨房当众举起她的小孩,都在记忆中存在巨大差异(这应该影响了剧集《婚外情事》)。英国戏剧的技术水平有点像英超,品特的对话的能力,就像看英超的传球一样,真的是余音绕梁,叹为观止。

品特戏剧中著名的“停顿”,很像金宇澄在《繁花》中那个著名的“不响”。千言万语,于无声处。停顿和不响是对观众和读者最好的调动,也是看戏和阅读的最大乐趣。《背叛》的另外一个厉害之处就是一开始它就告诉观众结局,后来观剧过程就是复盘,剧作家跟主创一头,观众(呼吸和笑声)在另一头,双方斗智斗勇。观众会有自己的走迷宫的设计,但走到最后,无论结果怎样,发现还是品特技高一筹。他的走法最简洁,最合理,最富诗意,也最有耐心和趣味。这种观剧感受不是挫败,反而是心悦诚服,是击节叹赏。难怪在品特之后,已经有13年没有戏剧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在文学史上,他上承莎翁、萧翁、王尔德以及《背叛》剧中不断被提及的叶芝,一直影响到现在的麦克唐纳等新晋剧作家,在貌似平静的机智对话当中构建丰富、激烈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戏剧史图谱。

演员虽然都很年轻,只有董博因为在《莫斯科行动》里有很亮眼的表现而认识,但三位主演都有非常好的控制,尽力把自己的角色演得简练到位,特别是董博饰演的杰瑞和陈雅狄饰演的艾玛。第一场戏他们真的是没有什么光彩,那是情已逝后的无聊而聊,越到后面他们越美越帅,有那种饱含生命力的美好碰撞。看得出,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张慧导演的处理。整个剧作导演的手法非常干净,舞美和灯光也干净(当然深究起来每个道具又都有寓意,包括每场戏谁喝什么酒也大有讲究),闪亮的只有剧作本身和演员饰演的三个鲜活生命。

在语言方面,翻译家尚晓蕾夹杂了一些时髦用语,但并不突兀,令人联想起英若诚先生一些经典的口语化的剧本译作,非常亲切自然。

英国的1970年代故事在今天的中国有不小的现实投射,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剧作家可以提炼生发,写就属于自己的舞台经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