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真的诗人将军

在执政党早期的重要将领中,萧克是有独特气质的一位。他有着书生的清高与儒雅,淡泊名利,不喜欢攀龙附凤。这个性格直接影响他在建国后的军衔评定和职位。

1928年1月湘南暴动后,21岁的萧克赋诗一首:

农奴聚义起烽烟,晃晃梭镖刺远天。

莫谓湘南陬五岭,骑田岭上瞩中原。

这真是志向拿云的少年气概。

1934年10月,率部长征的萧克突破镇石封锁线,赋诗两首,其二曰:

封锁重重似坚壁,兵陈狭道九回旋。

通宵苦战出深谷,百战老兵为一叹。

那种死里逃生后的庆幸之叹,跃然纸上。当时他才27岁,已经是百战老兵了。

1949年6月,第四野战军过了大江,作为四野第一参谋长的萧克随司令部来到武汉。1927年国共分裂时,蒋介石在上海开始大屠杀,当时萧克随北伐军驻扎在武汉。当时愤懑之极,而今率大军来到故地。一向低调、谦逊的萧克亦掩饰不住胜利者的得意,写下一首七律《攻克武汉》:

饮马长江意未殊,难忘箪食拥戎车。

曾瞋鬼舰横江面,今见艨艟向海隅。

亘古残民惟自毙,从来兴国要相扶。

笑他宁汉分途日,未料工农竟沼吴。

“沼吴”即灭吴,典出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终于灭掉吴国而雪耻。

1958年,任中央军委军事训练部部长的萧克,和另外两位主张军队正规化的刘伯承、粟裕被当作教条主义代表挨整。受到处分的萧克离开军队,安排到农垦部当副部长萧克淡然处之。1960年他到海南考察橡胶树种植,顺道拜谒了苏公书院,赋五古一首,完全是借苏东坡浇自己的块垒:

唐宋八大家,东坡诚楚楚。

吐故不纳新,才优常胶柱。

老病谪海南,境窘情亦苦。

彼亦善自珍,儋耳人自许。

协和众黎胞,劝学义积黍。

我非儋耳人,愿耕儋耳土。

受命来开荒,自觉挥斤斧。

筚路启山林,喜种橡胶树.

今谒苏公词,自勉亦怀古。

徘徊久流连,欲行而复止。

人间话沧桑,颠沛何足数。

飞目望南山,五指凌风舞。

1969年11月,萧克被赶出北京,下放到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的“五七干校”,和家人分居。云居山有佛教名刹真如寺,许多高僧大德出于此。萧克在云居山“干校”那几年,也很像一位隐居的高僧。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他,自己拣柴,劈柴,种菜、做饭。1970年9月,他在云山周田村作诗一首描述劈柴,和聂绀弩在北大荒所写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挥斧非求栋梁材,只为举火备晨炊。

叭啦一声心头喜,斧斤之力不我欺。

那一年岁末,即庚戌辛亥之交,他远离亲人,在云山周田村过除夕,写了一首《庚戌除夕》,乐观的他流露出深深的忧伤:

华夏纷纷似鼎汤,山村腊月凛风狂。

挑灯夜读周遭静,四壁萧然独举觞。

他所忧的倒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鼎中沸汤一样的祖国。

率真的诗人将军

萧克将军的行草

1971年的端午节,和古代诗人一样,佳节倍加想念亲人,写下了《思亲》:

我家在京畿,寄身彭蠡间。

银婚过数载,镜圆月不圆。

儿孙离膝下,分散在湘燕。

一家才五口,各在天一边。

独饮雄黄酒,忍读离骚篇。

但愿身心健,任尔风雨颠。

他把自己比作被放逐的屈原,但他比屈原看得开,自勉“但愿身心健,任尔风雨颠”,他在等待。

1976年10月7日,萧克从西山(应该是叶帅处)听到江青等四人被抓,抑制不住喜悦之情,写下了《西山喜讯》:

巨星殒落九州寒,国事安危瞬息间。

万众拳拳关大义,元勋耿耿审机玄。

四凶落网群情激,举座欢呼国运旋。

庆父庭除鲁难已,剔除流毒待改弦。

等待肃清流毒,国家的航向改弦易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愿望。

1981年底,已年过古稀的萧克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嘉禾。他的大哥被大地主害死,二哥在鄂豫皖根据地任红军师参谋长时战死。老兵归来,不由得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伤感。他写下两首绝句:

还乡吟

离家半纪经百战,至今耄耋始还乡。

全村老小倾家出,季子归来无锦裳。

谒父母墓

五十年前上战场,忍教白发倚门望。

归来唯见双亲冢,含泪栽松作瓣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