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PMF)等是一组以骨髓增殖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疾病,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组疾病命名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MPNs患者易发生血栓形成和出血,过去30年,经过有效的降细胞治疗其平均寿命明显延长,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是防治血栓形。关于MPNs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近年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血栓形成是MPNs患者就诊及死亡的主 要原因之一,多累及静脉、微血管及动脉,可 发生在MPNs诊断时、诊断前或诊断后。流行 病学研究显示ET和PV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 20%~50% ,而最近研究显示ET和PV血栓 形成的风险分别达到30.7%和13.4% 随访过程中,脑梗死/TIA再次 发生率为1.6%,年发生率0.38%/人·年。由此可 见ET和PV的血栓形成并发症中,缺血性卒中居 首位,发生率为31%~38.6%;PMF并发症中静 脉血栓更为常见,缺血性卒中次之。

MPNs并发血栓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血管事件危险评估被视为MPNs选择治疗的主要决定因素。最近研究发现,年龄和血栓形成史是MPNs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JAK2V617F突变则是最新的血栓形成独立预测因子

MPNs现代治疗主要以患者的危险分层为基础,预防血管事件的发生。低危无症状ET,无需特殊治疗;有微循环异常或同时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ET,或低危PV,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Asp)(75~100 mg/d),但对伴有血小板明显增多(尤其>1500×109/L)者,应避免使用Asp。高危PV、ET患者均需降细胞治疗,包括羟基脲、α干扰素和阿那格雷等,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羟基脲可以作为任何年龄段的高危MPNs患者的一线用药。MPNs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需迅速降低血黏度,防止病情进展或卒中复发。单纯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效果不理想,必须同时应用降血细胞治疗。

MPNs是卒中的少见病因(约1%,年轻患 者4%) ,以缺血性卒中为主,一旦发生将 会给患者带来严重负担。早期合理的抗血小板 治疗,结合降细胞治疗可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 改善MPNs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的MPNs血 栓形成危险分层主要根据传统易栓高危因素而 定,一些新的因素如白细胞增多、JAK2V617F 突变状态以及等位基因负荷的加入,也许更有 利于血栓形成危险的分层,这将有待更多的前 瞻性研究证实。年轻低危患者应该避免应用细 胞毒药物,针对MPNs的靶向治疗新药JAK2抑 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一旦证实能减少 MPNs的血栓形成倾向,势必给MPNs患者带来 福音。

骨髓增殖性疾病和脑梗塞(脑卒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