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天推送末尾的那张漫画以及编辑姐姐的“无奖竞猜”吗?

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这么多明显的线索怎么会难倒我们?

关于大名鼎鼎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圈豆瓣逛下来就会发现,它的读者“参与感”实在很好——“这可能是我最快锁定凶手的阿婆作品了”,不少人这么说。可即便如此,没有过度烧脑与复杂诡计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仍然被认为是与《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作品齐名的阿加莎经典。

如果一定要点明它何以能如此吸引人,我想,一个“情”字足矣。

听上去很俗气是吧?那再借波洛之口换一种说法吧——

人生空虚

有点爱

有些仇

还有互道早安

人生苦短

有点希望

有些梦想

还有互道晚安

小说中,看着疯狂闹剧之后的杰奎琳,波洛在游轮甲板上意味深长地念出这首诗。

说起来,对于推理小说“启蒙”读物是福尔摩斯系列的我来说,柯南·道尔笔下那个冷峻清瘦、身手矫健、一身怪癖的侦探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导致我第一次接触波洛时觉得:这么有人情味儿、健谈亲民的侦探,毫无神秘感,一点都不酷啊。而这也应该是福尔摩斯和波洛最突出的不同了。要知道,福尔摩斯永远一脸“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的高冷,信奉多余的人类感情会影响大脑的思考;而波洛仿佛总是能跟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各种排忧解难,而且还喜欢在做侦探的本职工作之余搞搞副业——毕竟写作波洛,读作红娘。

因为充满人情味儿,波洛不是永远都那么的洒脱和从容。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推理出最终真相的波洛纠结在法律与情感中,权衡着何为“正义”;在《空幻之屋》(被认为是阿婆最“言情”的作品)中,面对陷于渔网般感情纠葛的人们,即便案情明了、线索丰富,波洛也没有太过积极的干预。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不仅要努力阻止悲剧,更是为了几位年轻人的幸福而煞费苦心。

“忘记过去!面向未来!木已成舟,再痛苦也无法挽回了。”

“爱情并不等于一切,小姐。”波洛温和地说,“我们年轻时才会那么想。”

——波洛几番苦口劝说处于理智崩坏边缘的杰奎琳;人生导师语录。

作为侦探,波洛在掺杂着人类感情的问题面前无法做到果决。借着波洛,阿加莎仿佛也想告诉读者:案件不是光凭推理就能彻底解决的;犯罪动机也不是靠理性就能解释清楚的。总有些谜题,是名侦探都难以解开的——就像波洛最终没能在盲目的疯狂之爱中唤回杰奎琳那样。

《尼罗河上的惨案》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在最终指认凶手前的关键时期,波洛还“抽空”帮助蒂姆和罗丽莎两位年轻人互表心意,然后对“助理”瑞斯上校说道:“我知道不正规,是的——可我对于人类的幸福是非常关心的。”

“我对于人类的幸福是非常关心的。”读到这里发现,如果说福尔摩斯是神探的话,那么,与他完全不同的波洛就是“人探”了吧。

最后还想再唠叨一下杰奎琳这个角色。了解剧情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发生在尼罗河上的这场凶杀案就是一个“因爱而起,为情而终”的悲剧:西蒙执着于财富,杰奎琳又执着于西蒙,二人终究飞蛾扑火。杰奎琳的爱,可以说是纯粹、坚定、勇敢的,却也更是疯狂、盲目、不计后果的——在成为帮凶的路上,明明有可以回头的机会、有更好的选择,但就像波洛第一次见到杰奎琳时就敏锐地点明那样:“她爱得太深了……这不安全”。可即便预感到了一切,也进行了努力,波洛也仍然无可奈可——旁观者虽清,却也永远不会懂当局者的迷。

“总有一个在爱,而另一个被爱。是啊,我也不知道。”阿加莎让“人探”波洛这样呢喃自语道。

PS:今天的封面图截取自1978年电影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一切结束之后波洛说的这么一句话:

“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

引自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可细细想来,这应该是所有人类的心愿吧。

简介:琳内特·里奇卫拥有令人艳羡的一切——年轻、美貌、过人的头脑,而且还继承了父亲的巨额财产。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闪电般地与自己的地产经纪人,也就是好友杰奎琳的男友多伊尔结了婚。婚后幸福的二人决定去埃及度蜜月。痛失爱侣、决意复仇的杰奎琳,暗中在琳内特财产上做了手脚的律师,以及其他几位貌似陌生人的游客,与他们登上了同一条船。

在尼罗河上,惨案发生了,一颗子弹贯穿了熟睡中的美丽头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