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先生是记录和研究北京史地的大家。从宫廷到市井,从吃豆汁儿到北京的芭蕉扇,精致入微,妙笔生花。都说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的根和灵魂。此前聚珍君推出过四合院的专题比如北京四合院纪实|故物、有图有真相 | 标准的四合院长什么样等,今日我们则来看看邓公笔下的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

从明代永乐年间说起,也就是十五世纪开头算起,五百几十年中,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给北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定、宁静、和睦、整齐、舒展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开开大门,走出胡同,通向大街,通向外地,通向全世界;走进胡同,回到院中,关好大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笑、游戏、读书、吃饭、睡觉……几百年中,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直到现在,还有一大部分北京人这样生活着,虽然人越来越多,居住越来越拥挤,房子越来越残破,烧饭、入厕、沐浴等那样不方便……但一抬脚走出房门、街门,便是通畅干洁的胡同,夏日的老槐,冬日的白雪,残秋的黄叶,春暖的浮云,散步在胡同中,脚踏实地,溜溜达达,早晨,迎着旭日;黄昏,踏着斜阳;遇到街坊邻里,老远就打招呼:“您早!”“您回来啦……”直到今天,人们还眷恋于这种传统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望着那远处盖起的设备齐全的高层公寓,又是向往,又是迟疑,心想那么高,一层层,人压人,一天到晚,踩在楼板上,身为地之子,却连地球都踩不到,还是老房子好,开开门,就可以在胡同中溜达,这又该多么自由舒展呢?何况还浸泡在那样悠久的、传统的历史溶液里……

世界各地、天涯海角,不知有多少北京的游子,他们的乡梦、相思,都是在北京的胡同里。大胡同、小胡同,漫长笔直的、曲里拐弯的,那各式各样的大门,新的、旧的、残破的、磨砖对缝的、青灰涂抹的……房屋后墙、院墙,那破旧的门扇,偶然还残留旧时的油漆,旧时的门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些天涯梦里的场景,当年都是历史的真实,清晰、迷濛、模糊……几百年来,胡同中的房子,那一座座的宅子,一块块的宅基地,破了拆、拆了盖,新的变旧的、旧的又变新的,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的新主人,真不知经历了多少朝,多少代,留下了多少遥远的记忆……时间的、空间的,这不就是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吗?

北京旧时究竟有多少条胡同呢?据一九三六年马芷庠所编《北平旅行指南》记载:当时不算郊区,只内外城街巷胡同约二千七八百条,加上各城门外关厢,恐怕真要够三千来条了。北京城建布局,叫街的少,叫胡同的多,叫街的大多是南北向的,叫胡同的绝大多数都是东西向的,内城特别明显,大街、小街,直通南北,大胡同、小胡同,横贯东西。到了前三门外,靠北面一半,基本也是如此,东西珠市口往南,虎坊桥、骡马市大街、菜市口、彰仪门大街(即广安门)以南,因为这些街是东西向的,所以胡同都是南北向的了,又以虎坊桥、菜市口为中心,往南去烂缦胡同、半截胡同、教子胡同、米市胡同、丞相胡同、贾家胡同、果子巷、粉房琉璃街、八角琉璃井……都是与明、清文化学术源流有密切关系的南北向大胡同。在内城,这种南北向的大胡同是极少的。内城东单、西单、东四……这些都叫大街。还有东城的南小街、北小街,西城南沟沿、北沟沿(现在叫佟麟阁路)、府右街、锦什坊街,还有一条小小的兴隆街等等,这些都是南北向的,在这些大街、小街的两旁,一排排都是整齐的胡同,直到现在,还保持着历史的规模。

大街、小街一般都是商业区,一排排大小胡同,便都是住宅区。胡同中有数不清的四合院,数不清的人家。大宅门一进、两进、跨院、花园,大门在前胡同,后门在后胡同。东西的胡同,大宅门的大门,一般都在路北,也就是坐北朝南,因而整齐的大胡同,东口西口笔直,不管从哪里进来往前走,你必然会明显地发现,路北的大门多,而且宏伟。路南的大门少,而后墙多而高,偶有街门,也多比较小,不成格局。北京旧时计里程,前门到崇文门、崇文门到东便门,门见门三里,长的胡同如旧时东单南东西裱褙胡同、苏州胡同、船板胡同等,差不多都有三华里;而短的胡同,如后门大街,义留胡同,只是两座房子中间的夹道,便可一溜而过了。宽阔的大胡同,如东北城铁狮子胡同(现叫张自忠路)、宣武门绒线胡同,都是很宽很直的大路,很早就修了柏油路,也叫胡同。而旧时西长安街路北一条南北胡同,南段叫双栅栏,北段叫兴隆街,没有绒线胡同一半宽,都是住家,没有商店,却也叫街,古老的历史原因形成的传统叫法,现在很难理解。

大小胡同都有一个名字,由于几百年的历史旅程,代代相传,北京胡同的名字,真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归纳一下,不外以下几点:

第一个原因形成的胡同名,大约有这么几种:一是明清两代宫廷机构的名称变成胡同名,如东厂胡同、箭厂胡同;二是寺庙宫观、王侯府第所在地,如马神庙、麻状元胡同、端王府夹道等;三是地理特征,如大甜水井、枣林大院、冰窖胡同等等;四是以行业集中划分的,如巾帽胡同、草帽胡同、羊肉胡同等等。

第二个原因形成的地名较容易理解:如东四、东单都按数字排胡同,东四头条至十二条、东单头条到三条(头条即东长安街北面高台上,南面的房屋在庚子时毁坏拆除了)。其他阜内宫门口几条、宣外棉花胡同几条、宣外教场几条、鲜鱼口内长巷几条等等,都是按数字排列的胡同名。西四北帅府胡同、石老娘胡同、南魏儿胡同等大胡同,现在也叫西四几条,不过那不是历史上的叫法,而是近年新改的。

第三种原因所形成的胡同名,也相当复杂。如进口处小,里面大,就叫口袋胡同;一条笔直,一条稍弯,叫弓弦胡同和弓背胡同;一头直、一头分为两叉,叫裤子胡同;弯弯曲曲,一共八个,就叫八道湾;进口大,越走越窄,就叫牛犄角胡同;新开的一条街,就叫新开路;其他狗尾巴、羊尾巴、猪尾巴……都是胡同名,不过后来都改了,大、小羊尾巴胡同,改成大、小羊宜宾胡同了。居民吃水要紧,所以有许多井儿胡同、四眼井、三眼井、甜水井胡同、苦水井等地名;有许多河,所以有不少河沿地名,南河沿、北河沿、南北沟沿、东西河沿;有河有沟就有桥,甘石桥、甘水桥、李广桥、厂桥;北京几百年来要开冰窖藏冰,所以有好多冰窖胡同;历朝有不少私家园林,所以有不少胡同叫花园、什锦花园、梁家园、葡萄园……还有什么三转桥、四块玉、五虎庙、六部口、八角琉璃井,最古的南北燕角(辽代地名)、最雅的百花深处、最欢喜的喜鹊胡同、最俏皮的花枝胡同,还有最凶的鬼门关(后改为贵门关)——所谓“寄萍堂外鬼门关”,当年白石老人住在这条胡同,却活了九十七岁!

改革开放,北京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林立、道路通达,不少胡同都已全然改观,但留下的也还不少,这对北京未来的建设,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既不能全部拆除,又不能很快改变那些古老胡同的残破面貌。当前北京的胡同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过渡时期,现在我们走在北京胡同中,不管是本地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只要肯观察和思维,我想你最少会有四个方面的感受和收获。

一是历史的想象或考证。如今你不论走到北京哪条古老的胡同,望着两边的房屋,残缺的磨砖墙、长着茅草的屋瓦、斑驳的大门、黄褐色的后窗……无一不使你感到历史的悠久、岁月的沧桑。如果你再有一些人文历史知识,那差不多每一条大胡同中,都有过各个历史时代的古迹、名胜,足供你流连、凭吊。

二是艺术的观赏与研讨。大小胡同,两旁都是人家、房屋、院落、大门。你不用进大门,就足够你作不同建筑艺术的观赏,高台阶的大门、小门楼的砖门、一条脊的片瓦、元宝脊的筒子瓦、猫头滴水、门楼上的砖雕、木雕、不同的柱脚石的石雕、石鼓、石狮、残缺的铜门钹、油漆门联……古建筑、雕刻、木、瓦、石匠,各种风格、各种流派,五六十年前、一二百年前,甚至更远更古老,那些高手工匠,没有留下姓名的精心佳作,随处可见,足供你观赏、研讨。你可以多看看,多比较比较,就只那些不同的残破门鼓、门枕石的石雕艺术,你收集起来,加以研讨,就可以写成学术论文,得到博士学位。

第三是生活的感受或调查。现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两旁半新旧的、残破的,或者少数两边已盖了高楼,或者还有少数修理得十分整齐的四合院,这里多数是机关、少数是一家住的独门独院,而大多是许多家住的大杂院,院中又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房,卫生设备大多没有……住在这些胡同中的人,他们的心态自然是十分复杂的了。一个外乡人、一个外国人,如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呢?如果走一条胡同、两条胡同,去访问几家、几十家,你或者不但能感受到北京人今天的生活,也还能感受到北京人昨天、前天、十年前、几十年前的生活情趣。

第四是风景的流连和欣赏。春夏秋冬,朝暮四时,阴晴雨雪,古老的胡同,风景各有不同,不同的色彩、光线、音响,变化着你的视觉、听觉、感觉……只要你细心观赏,懂得欣赏,那夏日斑驳的槐阴、冬日半融的残雪,甚或严寒时白茫茫的一片,黑呼呼的大门,后窗漏出的微弱灯火,电杆上寂寞的街灯……总之,即使在寒冷寂静的时候,胡同中的风景,也是有情有景、绵延不断的温暖人间。到了春天,你从白云中看到人家起盘的鸽子,夏日你从半敞的大门中望见人家院中盛开的火一样的石榴,秋天枣树杈上挂满的花红枣,冬天从灰蒙蒙的房角天空望见白塔、钟鼓楼的影子,偶然身旁人家后墙洋铁烟囱中喷出一团黑烟……这些都是胡同中的风景,是温暖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使你也融化在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中了。

—图片来自网络,内容摘自中华书局聚珍文化出品《邓云乡集:云乡琐记》—

扩展阅读:

?邓云乡著2015年4月文史大家、红学家和民俗学家邓云乡说,《邓云乡集:云乡琐记》集合了他看书之余“或有所感,或有意会,或者勾起你某一点小小的甜蜜的或伤感的回忆”,而撰写的怀念师友、回忆往事的文章。笔端流淌的是真挚细腻的感情,虽淡雅,却绵长。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