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客户端记者 徐杰 图/半岛客户端记者 孟达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青,获取大量新奇物种

19日,“科学”考察船号完成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系统多学科综合调查,顺利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中,科研团队对位于东经152o-153o、北纬17o的麦哲伦海山链的典型海山进行了综合探测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样品,填补了国际上在该海山区调查的空白。据了解,此次科考还将首次面向公众为完成调查的一座海山征集一个中国名字。

远航2.8万海里,首次探索深水海山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青,获取大量新奇物种

19日中午11时,伴着微微海风和温暖的阳光,“科学”号缓缓靠向中科院海洋所薛家岛码头。远航41天、航程2.8万海里归来的科考队员纷纷来到后甲板上,列队向前来迎接的亲友同事挥手致意。“科学”号本航次科考于3月10日从青岛起航,共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声学所、山东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80名考察人员。

在“科学”号停稳后,记者登上了科考船,此时科考队员已将航次科考获取的大量样品归集整理完毕,等待运送到实验室进一步研究。在船上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研究员,他告诉记者,麦哲伦海山链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富钴结壳区,由几十座大大小小的海山构成,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均在该区域有矿产合同区。“我们这一航次中针对的是位于东经152o-153o、北纬17o的麦哲伦海山链的典型海山,从地质、水文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等多学科调查入手,对海山进行了综合探测研究。”徐奎栋说。

据了解,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高度超过1000米,但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目前全球估计有超过3万座海山,但做过较深入探索的仅占约1%。海山地形多变,洋流复杂,生态系统特殊,在航行安全、军事保障、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远洋渔业发展中都十分重要。“根据起航前查询的信息和数据,原以为本航次探索的海山也是浅水海山,实地调查扫描才发现,我们调查的两座海山都是深水海山。”徐奎栋说,对于浅水海山,他们此前科考调查过不少,此次是“科学”号第一次对深水海山进行科考调查。

获取大量新奇物种,填补国际调查空白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青,获取大量新奇物种

科考队员介绍,在本航次中,他们通过多波束测深,获得了两座海山的精密地形图,并对其中一座位于东经153o、北纬17o的海山,进行了地形地貌、底质环境、水体理化环境、底栖生物和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调查。调查数据表明,这两座海山均为平顶海山,进行了全面调查的海山周边最大水深是5500米,山顶最浅水深约1200米,海山高于基底4300多米;山顶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呈不规则的三角形状;海山东北、西南和南部各有一个延伸较大的海岭。

科考队员还利用温盐深仪、垂直拖网和分层拖网等完成了海山“十”字断面22个全水深站位的水文、化学和生物生态调查。利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进行了7次下潜作业,获取了巨型和大型底栖生物的宝贵样品356个,涉及刺胞动物、棘皮动物、多孔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135种生物,包括许多之前未见的新奇物种。

此外,还采获了岩石样品33个,主要为玄武岩、富钴结壳和铁锰结核,获得了4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以及大量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资料,填补了国际上在该海山区调查的空白。

采到直径80厘米海绵,是国内目前最大机体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青,获取大量新奇物种

在“科学”号的后甲板上,科考队员展示了几箱科考中获取的生物、岩石样品。徐奎栋研究员拿起一块黑黑的圆形石头,虽然其外形看起来没有设么特别之处,但它却是一种珍稀的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富钴结壳。而其他透明瓶子中装着的还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奇特生物,其中不乏水螅珊瑚、黑珊瑚、金柳珊瑚等。当徐奎栋小心拿起一支金柳珊瑚时,大家还误以为是一个彩灯束,“这种珊瑚就像彩灯伞盖,它其实是一种动物,为什么叫金柳珊瑚呢?请大家看我的手指。”徐奎栋小心刮掉金柳珊瑚一节枝干的外层物质,里面露出的枝干颜色跟黄金颜色近似。

让大家感觉不可思议的还有在一个大箱子里泡着的直径约80厘米的玻璃海绵,它是科考队员在1400米水深的海底采集而来。徐奎栋介绍,依靠水下机器人的精准助力,他们获取的这个海绵机体十分完整,是我国目前从深水海山获取的最大、最完整的玻璃海绵。

“海绵可以算的上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了,6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它浑身多孔、靠骨针支撑起机体。”徐奎栋介绍,在发现这个海绵的1400米水深的海山处,水温低、食物少,海绵长成这么大的机体,需要经过很多年的时间。虽然海绵看起来软绵绵的,但它有威力巨大的武器——骨针,当徐奎栋搬起海绵展示时,尽管戴着厚厚的橡胶手套,细小的纤维玻璃状骨针还是轻易的刺穿了手套,扎中人的皮肉又痛又痒。

首次面向公众,为海山起个中国名字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青,获取大量新奇物种

记者了解到,本航次科考项目面向“走向深海大洋”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深海大洋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热点对海山系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这对于摸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的生物多样性家底,发掘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维护国家深海大洋权益,拓展和发掘国家战略性海洋资源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支撑国家深远海资源调查与合理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此外,本航次科考还有一个趣味十足的任务,那就是为完成了多学科综合调查的一座深水海山命名。据介绍,这是我国自正式开展给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以来,第一次面向社会公众为海山起一个中国名字。此前我国在此区域的富钴结壳合同区内已命名了采薇海山和维嘉海山,这一次将再在太平洋底镌刻一个“中国名字”。关于面向公众征名的时间和提交渠道,中科院海洋所将会通过相关渠道择期公布。

据了解,要想给海山起名字,中科院海洋所要先向中国大洋协会申报,中国大洋协会再向国际上的海底地名分委会申报,通过后才能获得国际认可。在科考队员看来,给海山起一个中国名字是非常值得荣耀的事情,既能体现出中国人对国际海洋事务的贡献,又能彰显出中国人在国际海底的话语权,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