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仁宇,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以“大历史观”风行天下,成为上世纪末期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风云人物,直到现在仍然影响深远。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黄仁宇早年还曾当兵打过仗,在国民党军中当过连长。

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一个士绅家庭,所以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岁时考入了南开大学,成为周恩来的小学弟。

黄仁宇考入的是电机工程系,在当时是一门很时髦的学科,毕业后很容易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是,现实却让黄仁宇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刚入学第二年,全面抗战爆发,黄仁宇像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眼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当时我未满20岁,只凭这一股稚气,满以为前方战事失利大抵都由于旧式将领以下军官畏死塞责。他们不断地后撤,嘴里只说转进,若有如我辈者一下决心,口至身随,有进无退,必能挽回颓势。”

因此,黄仁宇抱着一腔热血,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16期。1940年毕业后,黄仁宇被任命为某部第14师排长及代理连长,实现了上阵杀敌的梦想。

1943年2月,黄仁宇被派到中国远征军,担任上尉参谋,还获得过一枚海陆空军一等奖章。

不过,现实又给了黄仁宇兜头一盆冷水,比如兵员素质的问题上,黄仁宇后来在文章中写道:“到抗战后期,兵源素质不断下降。不仅体格孱弱,而且状似白痴,不堪教练。师部的办法是各营抽调可堪教练的士兵,组成突击队,集中训练,其他的士兵归各营看管,也谈不上训练,只是希望将来作战时在山上可以体现人多优势。”

而且,各级政府对征兵也非常残酷,比如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蒋梦麟所记载的:“新征的壮丁光在路上就得死亡90%,比如从四川龙潭征来的1000名新兵,送到贵阳时,已仅剩100余人。”

这些现实的问题,让黄仁宇渐渐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比战争更重要的问题。

1950年,32岁的黄仁宇毅然做出了人生中第二个选择——重回书斋,继续做学问。

从此,黄仁宇远赴美国,开始攻读历史,并在46岁时得到了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学位。在做学问的十几年中,黄仁宇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靠平时打点零工维持生计,据他后来回忆,在这段时间,他先后做过洗碗工、调酒员、厨房帮工、清洁工、收货员、绘图员、电梯服务员等等工作。

多年的苦读也没有辜负他,黄仁宇被聘为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教授,讲授中国历史。

不过,黄仁宇因为沉浸于做学问,在学术著作上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被解聘。但就在被解聘的第二年,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影响中国整个历史圈的一本书出版了,就是《万历十五年》。

关于这本书,已经不需要客栈再来介绍了,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整个中国历史研究的套路,犹如在历史圈引爆了一颗原子弹。

从此,《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及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成为每个人都在热议的话题,甚至出现了一个“黄学”。

世事就是这么无常。当年,黄仁宇只想做一个工程师,却被推上了战场;当他想做一名将军的时候,现实却又让他看到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后来他被大学解聘,好像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时,上帝却又给了他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或许,你也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000年1月8日,黄仁宇在纽约病逝,享年82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