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外國人都不喜歡納豆的味道,又粘又滑。納豆也許不受外國人的歡迎,不過日本人就是愛這種口感。在飲食文化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的【味覺】似乎與影響各自飲食文化的歷史與地理環境有很深的關聯。

納豆是與稻作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發酵食品。稻米收割之後會剩下許多稻草,巧妙利用附着在稻草上的納豆菌就可以製造出納豆。因爲納豆是將大豆煮熟後放到稻草上,再借由納豆菌的力量所製造的,因此,可說是稻作的副產品。

納豆菌在分解大豆蛋白質的過程當中,會釋放出含有麩酸的氨基酸,這也是納豆鮮味的來源。並且,大豆原本就含有的維生素B也會增加三至四倍。

因此,納豆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價值非常高。納豆特殊的氣味與可可豆相同,都是來自於間苯二甲胺。由於納豆的特殊氣味與醬油和醬菜的氣味類似,因此日本人不覺得納豆氣味有什麼不對勁,這也是爲什麼納豆深受日本人喜愛的原因。

至於納豆的口感,由於日本人喫的日本米比較軟且具有黏性,正好與又滑又黏的納豆相似。

佛教傳進日本之後,朝廷下令禁止喫肉,失去了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的日本人,將納豆和豆腐作爲新的蛋白質來源,並長久以來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製作味增的時候會將【煮熟的大豆】鋪在用稻草做的草蓆上 ,再在上面鋪上稻草讓大豆發酵。製作的時候,如果維持低溫,大豆發酵後就會成爲含有麴的味噌,但如果溫度過高,大豆就會發酵成【納豆】江戶時代會把味噌和【發酵失敗所產生的納豆】一起煮成湯飲用。因此,味噌文化既是大豆與納豆菌結合所製造的產物,也是納豆與米飯相遇的契機。

根據學者小泉武夫的說法,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會喫一種名爲【豆司】的半發酵納豆。而位於湄公河流域的緬甸,當中的撣族等族羣也會喫納豆。當然,在當地的飲食文化基礎之下,納豆的喫法於日本不相同,他們會將納豆油炸或是與魚一起炒來喫。

雲南地區被認爲是稻作的發祥地,因此可以推測,納豆也與稻作同樣,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存在,並與稻米一起傳播到了各地方。

根據推測,具有黏稠性的納豆經過歲月日積月累,慢慢地與稻米一起傳播到從東南亞至西日本的照葉樹林一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