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古代上巳节,既是纪念皇帝的节日,也是祓禊(春浴)的日子,又称为女儿节。这个日子适合郊游踏青,更适合青年男女的交往与爱恋,因此在上巳节通过祭高禖、祓禊和鼓励在这一天男女相会与交往等民俗,成为了男女青年谈恋爱的重要节日,具有国家法定的情人节的性质。在周代,一般在农历三月三,全国的青年男女都在当地参加聚会,互相寻找中意的对象,但表达爱意的花朵不是“玫瑰”而是“芍药”。

上巳节祭祀的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祭祀高禖民俗也暗喻牵媒拉线,促成男女交往,也属于情人节的性质。

根据《诗经》、《礼记》记载,上巳节期间是古代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礼记》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上巳节期间,可以“奔者不禁”,暂时废除了那些男女之间的条条框框。据《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洧》这幅淳美的古代风俗画,带我们回到了《诗经》时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情人节,听到了芍药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流传踏青寻爱的故事相当多。汉武帝就是在19岁那年上巳节“修禊”礼后,遇到歌女卫子夫,产生爱情相伴50年。人面桃花诗《题都城南庄》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在清明节发生的爱情故事。崔护清明时到长安城南郊踏青,与绛娘一见钟情,第二年上巳节再来时伊人不在,于是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数日后,崔护再度前往城南寻访遇到一老翁,原来绛娘去年见到崔护后就牵肠挂肚,前几日读到这首诗,以为错失良机,竟然患病、不饮食进而断气。崔护来到绛娘面前真挚哭诉,绛娘当场复活。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老翁将爱女许配给崔护。此事在孟棨《本事诗·情感》中有记载,多少有些夸张,但足见爱情之伟大。

中国很多民俗专家牵强附会,把七夕节附会成中国情人节,实在是无知。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这一天,传统的文化习俗核心是妇女乞巧,包括穿针乞巧、蛛丝乞巧、投针验巧、吃巧果、拜织女、扎巧姑等等,根本与情人节不搭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