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仓颉作书,才始有文字。今有《说文解字》使我们了解文字的奥秘,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今天用原先生的文章(节选)来感受汉字间的刀光剑影。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在甲骨文中称为“伐”“争”,其他古籍中称为“戎”“兵”“征”“斗”等,后多称为“战”,而“战争”作为一个合成词,最早出现在兵书《吴子•料敌第二》,《史记•秦皇本纪》也有:“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指导战争是人类最艰难的一种活动,即所谓的战争策略。那么,从“战争”的构词理据来看待古人对于战争的态度,会对其中的艰难有一些新的认识。从“战争”中的“战”来说,繁体字为“戰”,从单从戈,其中,战之声符为“单”,新近的研究倾向于动物象形,认为单与鼉是同源字,都是指龙中的一个品种——鼉鳄、鼉龙,并且,单与兽、獸也有内在联系,对应着兽性的冲动和残杀,这些与《说文解字》中的“战,斗也”也基本一致。而从“争”的字形上看,为两手夺一物,可会意为争夺资源与地位而征战不休。而从隐义来看,两股力量的争夺,其结果不是一败一胜,就是两败俱伤。而后者为争斗双方所竭力避免的。因此,“争”最好能形成一种平衡,古人造出的“静”“筝”等一系列字也含有和谐、稳定之义,与“争”的动态平衡暗合。“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战争”二字,融入人类发展史中,既有“战”投射的非理性冲动,还有“争”展现的敌对双方力量对峙,以及升华而成的维持平衡的格局。对战争暴力性和平衡策略共生互补关系的认识,是汉字中蕴含的最大的战争策略。

《说文解字十五卷标目一卷》(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 宋刻元修补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除了在暴力与平衡之间控“势”的大策略之外,中国古代的策略观还少不了“计”“谋”。《说文解字》认为:“计,会算也。”《广雅》认为:“计,较也。”计,从言从十,本意是“数数、计算的意思”,引申为比较、谋划。《孙子兵法•计篇》有:“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文中明确提出,“计”即“算”,“庙算”是制定策略的基础,也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说文解字》有:“谋,虑难曰谋。”《孙子兵法》将《谋攻》与《计篇》并列,杜牧《孙子注》中有:“庙算之上,计算已定……可以谋攻。”谋攻中,旨先是慎战,《论语•述而》认为:“子之所慎:斋,战,疾。”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三卷》(三国魏)曹操等注 宋刊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对待战争,在中国古代即已认为兵法的最高艺术是“无为而战、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军事文化的核心是以道立国而不是以兵立国。若不得不战,最好慎重首战,谋定后战,以谋为本,一战而胜。相比于西方人注重技术,东方人更注重谋略。具体的谋略内容,“快”如“兵贵神 速”,“准”如“权敌审将”,“全”如“算无遗策”,“活”如“柔能制刚”,更重要的是“奇”,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

《说文解字韵谱十卷》(宋)徐锴撰 (清)冯桂芬校订 清同治三年冯桂芬缩摹篆文刻日本影宋钞本(选自《

(编辑整理/马磊)

声明:本平台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若您认为不妥,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