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套真正奇异而复杂无比的干部制度。上至宰相下到县令一般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换句话说就是本部门的官,并不一定管理本部门的事务。官就是用于确定官位及俸禄的,如果朝廷真的有什么事需要有人去管了,皇帝就从那些所谓的官里挑选一些人,然后给他们安排差事,只有这个时候官才有具体的工作可以去做,手上才有实权。所以这权利还是皇帝说了算,只有皇帝将手中权力下放,让你干什么工作时,你才有实权。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经常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指的就是宰相,可见宰相的权力有多大,而相权的强弱消长是直接影响到君权安危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于是赵匡胤只要有机会就消减宰相的权力。秦汉时期宰相的地位极高,在朝廷上有时候甚至与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在与皇帝商量政事时,要赐坐看茶的。到了赵匡胤时代,看到宰相们坐在他对面说话,他心里就开始不舒服了,于是有一天他招呼下面说“我眼睛昏花,看不清楚,你们把奏折拿上来到我面前。”几个宰相不知是计便走上前来,结果事先安排好的内侍们趁机把宰相们的椅子撤掉了,从此宰相们就只能站着奏议朝政了。所以在宋朝,但凡拥有宰相,这个官称的人,只意味着他拥有宰相资格和领取宰相的俸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名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权力。

皇帝与宰相

赵匡胤设计出这么一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要让各级各类各地官员们通通找不着北,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不管你的官有多高拥有多荣耀的职位,只有当皇帝的差遣下来,你才能明白自己干什么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目前的位置上只是个临时工而已,官员们无法培植自己的势力,自然,难以危害朝廷。赵匡胤除了对中央地方政权完全掌控外,还收缴了地方的财权,将有关税收,直接纳入国家财政,使税收与地方官再无关系。这些措施无异于釜底抽薪,将准备养兵自大的本钱都搜刮到了朝廷的腰包里。严禁官员买卖货物,更不允许将经商当成第二职业,利用官职之便赚取外快。

古代官员办公

不过宋朝还是个很可爱的王朝,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时代来临了,只要不造反干嘛都成。汉唐很可敬,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活在那样的朝代很惨,明清就更崩溃了,尤其是明朝,生活在那样的朝代是生不如死,明清的可怕和可恶,反衬出宋朝的可爱。太祖皇帝抑武重文,在太祖看来重用文士是因为它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文人虽然打仗不行,种地不行,可他们会算计搞经济建设是强项,宋朝的财政总收入很吓人的,北宋是明朝的十倍,南宋是明朝的六,你想两宋得富裕到什么程度?都是重商主义发展的,特有钱,如果宋朝不是被蒙古人灭掉了,咱们中国早就按部就搬的发展到近代社会,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繁华的街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