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

在连城培田,有着和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县客家围垅屋并称为客家三大奇葩建筑的"九厅十八井"大型砖木民居建筑——培田古民居。

全村都姓吴的小村落有着"大遗产"

培田古村已经有800多年历史,面积仅13.4平方公里,村民仅1000多人,从元朝末年开基祖吴八四郎起,吴氏在培田村繁衍至今已经历34世,将近七百年。因为培田村是清一色的吴姓村落,在民间也被称为"吴家坊"。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却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民间故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村落的结构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科学,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

这条千米古街上有着各具特色的吴氏宗祠,全村总祠及大小房词曾有30来座,如今保留完好的还有21座,遍布在古村的各个地方,村里千米古街的西侧就有十来座,这些宗祠建筑十分重视门庐构造,斗拱雕刻,木漆绘画,极为富丽堂皇。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朝阳中只见在家门口小沟里漂洗衣服的妇女,一座座气势不凡的深宅大院,美而不自知。街是村的骨髓,水是村的血脉,灵动的水赋予了村子水样的灵性。

"九厅十八井"的开放优雅

培田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永定土楼,相较于永定土楼的封闭和坚固,培田民居则显得开放和优雅。

融和了北方四合院优点的九厅十八井典型建筑。它截然不同于以外御为特色的土楼和以内闭为特征的围屋。它没有围墙,没有炮眼,而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宇坪、照墙、鱼池、花圃,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

培田村的民居群落有"官家"与"百姓"之分。"官家"的房屋分别为"大夫第"、"进士第"门楼。楼内规模很大,多数是庄园休闲隐居式的建筑,有所谓"九厅十八井"之称。九厅,即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等9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即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还有三井,共计"十八井"。代表建筑有"官厅"、"继述堂"、和"双灼堂"等。

深山中的书院

培田的"培"字有"培养教育后代,使子孙贤达"之意;"田"字有"生养万物,人丁赖以生存的根基"之意。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培田最显著的特征,不是有高堂华屋,而是有那么多座的书院。最令人敬重的是,地处深山老林的培田村,600多年来居然先后创办了20多所书院,有迹可寻的还有6处。现仍可见的文以"南山书院"、武以"般若堂"为代表的古代书院。

明朝成化年间,在培田这个小村落,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学校虽小,却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十九人入仕,官到五品五人,最高达三品,如山东青州营守备吴拨祯、台湾曲庄营守府吴孝林等都曾在此深造,后成为著名的「南山书院」。

光绪三十二年,书院改办为「培田两等小学堂」,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有毕业于东京明治政法大学,曾参加兴中会等民主革命活动的吴爱群,在巴黎求学期间与周恩来同窗的吴建新等。

藏在培田的两样美食

到了培田有两东西非吃不可,一是种米做的吃食,大米泡水磨成浆,加入草灰和槐树皮粉,放在旺火上煮,最后凝结成块,培田人把它叫做米冻,看上去有点儿象果冻,米做的果冻,呈黄色。

二是油炸果子,与众不同之处是在米粉中加了地瓜粉,吃起来更绵更软。

这两样是培田人过年时必需的食物。做好的米冻一般用盆装着,要吃的时候再切开,走亲戚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去庙里烧香的时候也要带上一块。油炸果子刚出锅时是脆的,凉了可以上火去蒸,串门的时候捎上一碗,你尝尝我家的,我吃吃你家的,乡里乡亲的觉得象是一家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