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玊上围”正门端庄古朴低调含蓄

寨内潜士公祠的精美彩绘

汤南名吃“乌金面线”制作晾晒场面壮观

“种玊上围”正门端庄古朴低调含蓄

寨内潜士公祠的精美彩绘

汤南名吃“乌金面线”制作晾晒场面壮观

“种玊上围”又称“西门古寨”,位于广东梅州市最南端的汤南镇新楼村,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从《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中查出,“玊”字古已有之,发音为“素”,比较贴切的意思是琢玉之人,由此引申推断,“种玊上围”是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

“种玊上围”名称之趣

“种玊上围”位于广东梅州市最南端的汤南镇新楼村,又称“西门古寨”,始建于清顺治年间,至康熙九年(1670年)竣工,工程历时18个春秋。

“种玊上围”,单从字面上看,相信十之八九的人并不知晓其表述的是什么。尤其是“玊”字,能够准确念出读音的,估计少之又少。笔者也是早春参加一次北京作协交流采风活动,有幸走进广东梅州丰顺县的这一古村落,才实实在在感受了在客家围龙屋中独具风采的西门古寨魅力所在。

这座客家古寨保护完好,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站立古寨门前,正门匾额上镌刻的“种玊上围”四个端庄遒劲的大字赫然入眼,也每每让到访者平添了探究的好奇。

对“种玊上围”的“玊”字,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觉是念“玉”,没错,它太像“玉”了,有趣的是,包括当地人在内,数百年间也曾一直念“玉”,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们并不认识这个“玊”字,约定俗成,大都念“玉”。“种玉”,本身从字面上既讲得通,又包含了良好的意蕴,何乐不为?但经过当地文化部门和专家学者认真考证,挖掘出“种玊上围”的准确含义,并从《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中查出“玊”字古已有之,发音为“素”,比较贴切的意思是琢玉之人,由此引申推断,“种玊上围”是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当然,也有学者坚持认为,“种玊”就是“种玉”,同样显示美好的愿望。两种说法哪个更胜一筹?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历其境探究。

古人书写“种玊上围”至今尚无定论,但“种玊上围”人才辈出倒是经过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事实。这点,从高高矗立寨前的“五丛榕”即可了解一二。

“五丛古榕”激励后生

在南国梅州,高大的榕树并不少见,但在乡间古寨村头,一字排开列队迎客的成排古榕却独此一份,还无可争议地名列汤南上阳古八景之一。

作为聚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地方,“种玊上围”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且非常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据《丰顺人物志》记载,上围古寨人杰地灵,英才文韬武略,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文魁武秀都有建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寨中一位名叫罗智勇的子弟力压群雄,中了武举,成为寨中第一位举人。古时中举是寨中大事,荣耀乡里,寨中族亲商议要在寨外池塘边种下榕树以志纪念,并定下村规:此后“每中一举,种榕一棵”,以示标榜,以励后生。于是,从第一个举人高中之后,村头便种下第一棵榕树。或许是有欣欣向荣寓意的榕树为寨子带来好运,寨中后生崇文习武,勤奋好学,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寨中又有4位子弟分别中了文武举人。按照村规,随“中”随“种”,从不耽搁。每当种下榕树时,还会成为全寨人的特殊节日,不仅中举之家光宗耀祖,对全寨后生都是莫大激励,五株榕树自种下就备受村民呵护,难怪“五丛榕”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生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百幅围墙掺入“甜蜜”

广东客家古宅,以造型各异的围龙屋居多,“种玊上围”是集厅、祠、院、堡、居于一体,集传统工艺于一体的大型古建筑群,结构上独树一帜,布局新奇巧妙,是梅州著名的外圆内方城堡式古建筑,在南国围屋中异常罕见,其独有的百幅围墙景观,便非常值得细细观赏。

围墙竟称“幅”,是不是写错了?还真没错。这座古寨是典型的围城而居,其围墙根据36天罡、72地煞排卦,共设计建起108块高6米、宽6米、厚0.5米的墙体,以贝灰、糯米泥、砂石子为原料,混合夯实围筑而成。围墙上建有圆形的枪眼,围寨四周建有四座二层楼高的瞭望哨楼。“种玊上围”坐东朝西,正门面对池塘,北有北平门,南有南安门,寄托着村寨渴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别说,精巧的设计,严谨的施工工艺,使这座屹立数百载的古寨围墙固若金汤,历史上不仅使多次匪患无功而返,还确保了寨中百姓安居乐业。至今仍在褐色斑驳的外观下,坚如磐石。村委会罗主任告诉我们,围墙历经沧桑而坚固如初的秘密在于:原来筑墙的原料中竟掺入了一种“甜蜜物质”——红糖,经过数百年化学与物理的交互反应,奇迹就自然而然产生,古老的围墙,在阳光下闪现出红糖般的色泽,又凝结成花岗岩般的坚硬。此番情景,激发出同行作家们的极大兴趣,用眼观、用手试,几个好奇心超强的甚至用舌尖去“检验”,墙体是否还留存着“甜蜜因子”?但当你问其是否尝到了红糖的滋味,他们又好像商量好了统一口径,一致表示:“必须亲口尝尝才能知晓!”

蟹形古寨留住乡愁

“种玊上围”围城而居,呈隐涂蟹形,这样的建筑风格,相传有仙人指引,顺应中国古代风水,按“枕山、环水、面屏”文化理念构筑而成。

步入古寨,但见三街六巷呈井字形,将大大小小480间房屋连接成有机整体,与潜士公祠和六公厅共呈八卦九宫格局,明显具有“规划先行”的痕迹。古寨的道路都由本地出产的油麻石、溪石和青砖铺成,精当、古朴,乡土意味十足。当地作家朋友介绍说,赶上下雨时节,行人走过,木屐声声,清脆悦耳,与风声雨声相配合,是特有的古寨交响曲。

寨中有圆圆的一口古井,虽已历经岁月剥蚀,呈现龙钟老态,当年却曾滋养着古寨数千人生活,而且,还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参加“种玊上围”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的作家罗琼兴致勃勃地讲述:古寨建好后曾一度缺少适合饮用的水源,打出的井水浑浊苦涩,村民不得不到数里外的河中取水。相传一个仙人化身云游四海的民间医生,路过此地,恰巧遇到一位年老体弱且患有眼疾的老婆婆吃力地往家里担水,于是帮助老婆婆将水挑回家。仙人故意出了一道难题让老婆婆回答:一是为她治好眼疾并得到一笔财富,二是让村里有一口好井但老婆婆眼疾无法治好,二者只能选一。老婆婆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仙人被老婆婆的善良无私感动,不仅治好了老婆婆眼疾,留下钱物,临走前还在老婆婆家门前画了一个圆圈,便化作一缕彩云飘然而去。村里人得知这个好消息,立刻在仙人画下圆圈的地方挖泥打井,不久果然挖出清冽甘甜的泉水。村里人把这口井称为神井和仙泉。美好的传说更增添了古寨的魅力。

近年来,当地非常重视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在诸多乡村古寨中“种玊上围”脱颖而出,相继获得广东省文物百大新发现之一、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古村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选)荣誉称号,正在成为广东省乡村旅游一张靓丽名片。特别是这里拥有众多的民间技艺和民间节庆活动,潮剧、锣鼓班、舞狮子等精彩纷呈,拜神、“跳火堆”、“游老爷”、“出花园”等民俗表演看点多多;喜欢地方美食不妨尝尝地道的乡土特产,菜粿、红桃粿、鼠壳粿,可让人大快朵颐,其中流传了300多年的“非遗美食”汤南面线,以独特风味和美好寓意,深受人们喜爱,是婚嫁、生日、乔迁的必备菜品。只要是晴天,在古寨街道上即可看到排列成架的汤南面线在晾晒制作中,绝对是一道少见的壮观风景。

而我,却从一幅“种玊上围”鸟瞰图引发遐想:客家围龙屋前面一般是一湾半月形的水塘,“种玊上围”的水塘并不是标准半月形,有一点变形,而恰恰是这么一变,幻化出一个鸟的造型,枝叶繁茂的五丛榕,则成为鸟身上翠绿的羽毛,衬托背负起隐涂蟹形的“种玊上围”。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发现,也是一个新的寓意,在新的时代,古老的“种玊上围”,将蓄势腾飞,扶摇直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