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通常会在统治中推崇某种思想,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固政权。董仲舒曾倡导汉武帝推行“尊儒”的思想方针,最终,汉武帝首肯了这一政策,此举也使得后世的专制统治深受儒学影响。

那么,汉武帝真的是一名“尊儒”的帝王吗?

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这位独裁至上的统治者而言,儒学的某些思想理论无疑是统治中的阻碍,九五之尊自然不会受到儒学“民贵君轻”的制衡,更不会让“天人感应”的思想钳制自己的拳脚。总而言之,汉武帝不过是将这一思想当作统治的工具,并不是真的尊崇儒学。

当初,提出“尊儒”的董仲舒,被汉武帝调遣到千里之外的江都国,远离了政治核心。某次,太庙被雷劈中,董仲舒上书朝廷,说:这是汉武帝不重视仁政的后果。汉武帝铁青着脸,直接下令将董仲舒扔进大牢。

汉朝边境的匈奴十分猖獗,绝不能放任不理,已经到了不得不发兵讨伐的地步。汉武帝在调兵遣将远征匈奴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儒生们的阻挠,儒生门直谏汉武帝以和平反战为重、以节约民生为重。显然,儒生们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汉武帝对这群酸腐文人早已不胜其烦,所以,他一直在找一个机会教训一下这群只会空谈的儒生。

此时,匈奴已在卫青舅甥二人的连战连捷中苟延残喘,许多匈奴战略重地被汉军攻陷。眼见取胜无望的匈奴人不得不派遣使臣前往汉朝求和,打算用和亲这种方式使两国重修于好。汉武帝召集了满朝文武,打算与他们共同商议和亲事宜。

听说两国的战事终于止戈,朝中的儒生们弹冠相庆。在他们的眼中,和亲意味着和平。

儒士狄山还向汉武帝劝谏道:“我们务必与匈奴结亲。”

汉武帝让狄山发表自己的看法,狄山便高谈论阔道:“当年大汉高祖刘邦被匈奴人围堵在平城中,不得已与匈奴人定下和亲之约,自此,两国的关系重修于好,国泰民安。而陛下您耗费天下的人力物力远征匈奴,国库都被您打空了,边境居民也陷入战祸中,依我看不如与匈奴人和亲。”

听完狄山的侃侃而谈,汉武帝面色铁青。一个微不足道的儒生,居然敢质疑自己的战略方针。这时汉武帝的胸中已积郁了一股杀念,但是,仍面色如常的询问亲随张汤道:“你觉得狄山的提议怎么样?”

张汤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可见,这个张汤也是一个性子耿直的人。

张汤依言答道:“他就是个迂腐不堪的无知儒生。”狄山听闻此言大怒道:“我的确十分愚蠢,但是,张汤就是个狡诈之徒。他兴起大狱陷害诸侯王,他早已犯下死罪。”

这句话直接点燃了汉武帝的怒火,不论讨伐匈奴还是惩戒诸侯王的决策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想法。狄山的这番言语表面上斥责了张汤,却像一个巴掌拍在汉武帝脸上一般。

之后,汉武帝忍住杀心,对狄山说:“我让你去边境掌管一郡,你能保证匈奴不会轻举妄动吗?”狄山答道:“臣不能。”

汉武帝又问:“那一县总该可以了吧?”狄山仍答不能。

汉武帝突然加大声音:“那一个障塞总该可以了吧?”眼见汉武帝的眼神中已充满杀气,狄山这才意识到自己已惹了滔天大祸,倘若再回答不能,恐怕自己的脑袋就不保了。

无奈之下,狄山只能应允道:“能!”

就这样,满口儒学思想的狄山被派遣到边陲一处障塞做了一名守边士兵,没过几个月,言而无信的匈奴人便拿下了这处障塞,狄山最终也没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被匈奴人乱刀砍死。

从这以后,朝廷中的儒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再也没人敢站出来反对汉武帝的决断,匈奴人希望与汉朝结亲的计划也被自己的反复无常搅黄了。之后,汉武帝大展身手,屡次派出大军震慑匈奴,使匈奴人只能龟缩在大漠以北,短时间内不敢再进犯中原。

虽说,汉武帝对待儒生的态度有些冷酷无情,但是,并非毫无道理。早在汉武帝之前汉朝便与匈奴和亲,但言而无信的匈奴人仍屡次进犯汉朝边境,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最严重的一次甚至一路入侵到长安附近。汲取教训的汉武帝非常有远见的采取了强硬的战略,并未贪图一时和平与匈奴和亲。正因如此,狡诈的匈奴人在汉朝军队的不断打击中,失去了与之一较高下的资本,最终,不得不承认汉朝的强盛。

参考资料:

『《史记》、《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