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简洁真实自我的故事。

看这个电影是因为跟好朋友一起突发性去看的,提前没做功课。电影取材不同时代的典例给人无限的思考。虽然这个影评分数并不是NO.1,但是我觉得它值得。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陈鹏在理想与爱情面前,毅然决然地把爱情放在了首位。因为他有自己要照顾的人——王敏佳。这也是所有悲喜的开端。王敏佳是苦难的,但也是幸运的。当王敏佳被公开批斗时,对面是表彰会上即将远去支边李想。她,爱他。“我们要与反动分子划清界限!”听着李想信誓旦旦地将这句话诉诸于口,辫子被剪落在地,王敏佳露出一笑。殊不知,是何等的扎心。万众的唾沫与击打,内心深处的无言与绝望。血泊中,只剩下一张血肉模糊的脸。最后还在的只有陈鹏。雷雨依旧不停歇,陈鹏雨林中挖坟墓,何等的揪心。王敏佳意外醒来,将从前彻底埋葬。陈鹏带着她,远离一切。“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就怕你不让我给你托着。”铁罐盒子里的银杏叶,和那瓶雪花膏,成了她远在一方的念想。这一边,是王敏佳在寨子里日复一日的昏暗,油灯下床头的思念。那一边,是陈鹏倚在远疆落日下的断壁长垣,烤着柴火,笑颜期盼。

山川同见,无问西东:抗战年月。战火硝烟的年代,家国空中力量薄弱,遭到持续性轰炸。这个时候的沈光耀,开始立下决心为国效力。但遭家母的极力反对,心痛哭诉:“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母亲常来书信的探问,读书是否乏累,盼望归家。这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心思,却终还是抵不过沈光耀的热血男儿的报国之心。望着那饿殍遍地,哀鸿遍野,家国都将破碎,又怎能静坐读书。在命悬一线的关头,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家国,在生命最后一刻驾驶飞机撞向日军的战舰,沈光耀才声嘶笑着一句“回家了”。“不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而是整个国家都危亡了,我们要去当兵。”最后大林小林告别沈母时,沈母给他们端上两杯茶,算是对儿子的允许吧。

从心生活,无问西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清华园。文科优秀却选择读理工科的吴岭澜迷茫独行,不与人为伍。于是前去同梅校长洽谈。当问及为何不学文科时,他说:“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而梅贻琦老先生只告诉他两个字“真实”。他却始终也琢磨不透这两个字。直到听泰戈尔1924年访问清华校园时的讲演: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吴岭澜才开始顿悟。北平的冬日雪挂枝桠,草木凋零。一群清华园的学子在树前拉着小提琴。而这时的吴岭澜已然成了西南联大教授,自在安详。

只望不欠,无问西东:当今都市。张果果现今社会职员,芸芸众生一员。面对着现代社会,同样的不安和焦燥,也常在梦中惊醒。他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在面对各种事情时他的判断和选择出现交集,如大多都市青年一样很多时候不能从心,却在执行。在清明节扫墓时,父母的话,他懂了,做人不能苟且丧失了底线。“你想好怎么过好这一生了吗?”

四段故事,四个时代。看上去相互独立,而实际上却有着联系。吴岭澜于西南联大任教时,做过沈光耀的老师并有过交谈。沈光耀在飞机上投食物给孩子们,陈鹏才得以存活。李想太想支边的机会,而选择背弃与王敏佳一起承担后果,也因此痛苦不已,在后来的人生里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算是对逝者的怀念吧,才有了后来救下的一对夫妇。这对夫妇,便是张果果的父母。

而电影的另外一条线便是许伯常与刘淑芬,虽是夫妻却不如路人甲,一直没有看明白是要说明什么。直到影片最后,陈鹏回到了寨子,却发现只剩下一片狼籍,人们不知所去。而王敏佳,此时围着头巾于荒凉大漠开始漫漫长途寻找陈鹏。才想到是两份爱情的对比。我不知道陈鹏和王敏佳是否还有见面的可能,两种对待爱情的不同方式,则会呈现不同的结果。刘淑芬的爱情,落得寂灭,食冷饭几十年如一日,最终跳井自杀。同样是付出,刘淑芬得到什么?陈鹏得到什么?同样是爱情,刘淑芬想要什么?陈鹏想要什么?目的不同,方式不同,结果导向就不同。

至于李想,人性终究是无是非对错之分的。当初那个怕失去机会而选择背弃的李想,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愧疚,怪罪王敏佳欺骗他。陈鹏怒说:“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他又何尝不懂这些,只不过在给自己错误的选择找借口罢了。最后李想在边疆为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李想应该是对人性的诠释,无以论说是非。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