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长衡会战发生之时,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到处都是凯歌般的进军,日军失败已是大势所趋。对蒋介石来说,首先考虑的已不是对日军的积极出击,而是主要在准备战后权威的确立。共产党力量的勃兴,当然要尽力对付,国民党内非嫡系派别的活动,也需要防范。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同日军在真正意义上展开决战便无从谈起。

中国军队在整训

薛岳的长沙、浏阳决战计划,是在考虑到其他战区兵力配合的基础上作出的,但蒋介石在5月31日的来电中不仅不让第4、第7、第6战区的兵力加入决战,连第9战区原有的第10军、暂2军亦不能用于会战。衡阳战事方殷,蒋介石的代表对美国人将租借物资分配给薛岳的部队大为不满——“因为蒋对他的忠诚有怀疑”。该城坚守40多天,中国军队在其周围的军队曾达约10个军,但统帅部从未有效地决战。军事实力的保存,在蒋介石看来才是首要任务。

行军中的日寇

对广大士兵来说,许多人凭借爱国的热情在作战,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待遇都得不到维持,甚至连生命安全也难以保障。至于役政上的弊端,更是罄竹难书。此次会战期间,第62军“进至衡南两日不得饱食,影响战局极大。即一般部队,粮食亦多系就地设法,甚少由后方追送者”。兵员素质的基本情况必然又影响到军民关系。在第9战区自己所作的会战检讨中,就专门谈及军队的“纪律废弛,战志不旺。整个战场,我军多为退却作战,军行所至,予取予求,民不堪扰,而部队之逃散,尤甚惊人”。

互帮互助的抗日军民

中国守军的广大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同仇敌忾,奋不顾身,可歌可泣。日军迫近衡阳前夕,城内的非战斗人员已经疏离一空,但仍留下了数百名男女民夫和船民。他们为前线送弹药、修工事、缝补、洗涤,许多人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张宪文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2016年版。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雷晓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