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报道指出,南极洲是一篇荒凉、企鹅居住的冰荒之地,看上去不像是一个发现更多下雪的区域。消息一出,引得吃瓜群众莫名惊诧,在人们印象中,南极素来是白雪皑皑,怎么说不像是下雪更多的区域呢?

而更让人奇怪的是,报道进一步说,在过去200年里,南极大陆降雪量增加了10%。“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说全球变暖并没有之前说的那么糟糕。”有网友惊呼。事实真的如此吗? 南极气候条件不易形成降水

“南极洲地处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地气候终年寒冷,蒸发量极少,降水条件不易形成。”20日,象辑科技预报中心负责人欧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南极洲平均年降水量55mm,内陆高原平均年降水量30-50mm,极点附近仅有3mm,是地球降水量最少的大陆。年平均温度-25℃,每年11月-次年3月是暖季,地表径流极小,只有南极圈附近的外围地区才会有少量径流。南极洲98%陆地被冰雪覆盖,冰层厚度平均1720米,是世界上淡水最丰富的地方,淡水储量约占世界淡水总储量的90%,总水量的2%。

欧波介绍,降水是地球表面水蒸发到空中,形成暖湿空气,遇冷凝结液化形成降水,温度再低些固化就形成降雪。“南极洲大陆终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干旱少雨。西风带阻挡了低纬度的水汽输入,大陆空气干燥,因此,不易形成降水条件。”欧波说。 或致旱的更旱,涝的更涝

在报道中,南极洲增加的降雪量达到2720亿吨(544万亿磅),这相当于死海质量的两倍,数量非常可观。

对此,欧波表示,南极洲的淡水储存占全球的90%,虽然这种储存是年份累积的结果,但它降雪增加10%,对全球和区域水汽循环及淡水分布已经是很大的改变了。南极降雪短期内的明显增加,从水汽平衡的角度也可能意味着水汽分布的明显改变或其他地区的降水偏少,加剧全球水汽和降水分布更不均衡,导致旱的更旱、涝的更涝等极端事件多发。

“南极大陆降雪量增加,恰恰是反映出20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严峻,这种变化的严重后果甚至可能意味着对气候平均态的破坏。”欧波强调。

的确,就如报道所言,南极洲冰层中添加了更多的冰水,其过程是缓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促使南极洲逐渐滑入海洋之中。 南极生态持续恶化

看到此,有读者会问,那目前南极生态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欧波解释,生态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它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范畴很广、概念也很大。大气、海洋、生物、人类活动等相互交织、互为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关系链,气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研究发现,自1993年以来,南极每年减少1000亿吨陆冰,导致全球海平面年均升高0.2毫米。1950年以来,南极气温平均每十年上升0.5摄氏度,成为全球升温最快的地方之一。这期间,南极苔藓生长速度增加4-5倍,也是预示冰川减少的一种现象。

文章中也提到,南极降雪增大可能意味着海平面更快地升高。NASA(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冰桥行动项目最近公布数据称,2009年-2016年,南极部分区域的冰川也在不断融化。冰桥行动测量标识了两个冰架,测量结果表明,冰架相比2009年,高度都出现了超过150米的下降。一旦冰架出现倒塌,即使是温度有所下降而且有大量牢固的海冰,也无法阻挡那些巨大的冰川,它们将持续融化,滑向海里。

“人类的直接活动对南极生态也是有着显著影响的。”欧波说,南极洲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从上世纪开始,逐渐吸引世人的目光。各国争相进入南极的背景下,以研究性的名义建设的永久性基地不断增多,渐渐也形成了类似“势力范围”的局面。1959年12月1日,多个国家在华盛顿联合签署了《南极条约》,中国1983年也正式加入,条约冻结了南极洲的主权归属问题。

近些年,南极商业化开发也逐渐兴起,虽然价格不菲,但南极旅游已经走入社会消费当中。据统计,中国南极游人数近10年涨了10倍,2017年突破了5000人,仅次于美国。2015-1016年度,全球有超过3.8万人到南极旅游。这些商业开发活动,无疑对保护南极这篇地球最后的一片大陆净土是非常不利的。庆幸地是,已经有一些国家和民间团体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北极的“明天”同样令人担忧

说完南极,北极又如何呢?

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纬66度33分北极圈以北的广袤区域,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由陆地、岛屿和海洋组成,其中,北冰洋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欧波表示,北极地区犹如一只巨大的“冷凝器”,调节着全球气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各圈层都发生了近400年来最快速的变化,甚至超过了科学家预期。

北极作为一个半封闭的海洋,固态水多以浮冰的形式存在,但稳步升高的陆地和海洋温度已经对北极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浮冰面积和数量在减少,相比起大陆,这样的海洋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或者说温度升高的反映,表现可能更为剧烈。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最新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融冰季节每十年都会延长数天,而且由于融冰提前,北冰洋的部分地区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使冰盖融化的厚度可达1米多厚。

过去40年,北极海冰大幅萎缩,冰盖厚度降低。科学家们认为到本世纪末,北冰洋可能会在夏季出现无冰期。根据卫星观测记录,每年九月冰层覆盖面的七个最低记录都出现在过去七年。从1979年至2013年,整个北极地区的融冰季节平均每十年增多了5天。

还有学者计算了2007年至2011年北极冰层和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增长数量,发现在北冰洋的某些地区,每平方米的吸收值超过了300到400兆焦耳,如此数量的热能足以让冰层多融化97至130厘米。由于气候变化,在海洋表面温度与北极气温的升高共同作用下,减少了北极地区封冻季节的时长。

“国际科学界将发生在北极错综复杂的环境变化称为‘尤娜谜(Unaami)’,Unaami一词在因纽特语中意为‘明天’,表达了全世界科学家对北极气候环境变化不可预知、不可控制、谜一样的‘明天’的担心。”说到此,欧波也很无奈。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