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台古墓的墓主到底是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上篇的《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中,谈了中国旅游标志原型“铜奔马”的出土经过(见《 挖战备地道意外挖出大古墓,出土一国宝更令所有专家意外 》一文)。这篇一点号接着来聊聊古墓的主人。

(雷台汉墓平面图)

树大了招风,墓大鬼风多。出土铜奔马的古墓位于一个叫雷台的高台上,此台为长方形夯打建筑,现存处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因为台上尚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故名“雷台”。

清乾隆年间修《武威县志》对雷台有记载:“灵钧台,城北,晋张茂筑。”这里的灵钧台就是雷台。我在2010年、2017年曾两次去看过,台上现存建筑有三星殿、雷租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过殿、东西陪殿、廊房等。

在雷台下东南角,最先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墓,称为“一号墓”。后在旁边再探,又发现了一座,定名为“二号墓”。

 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艺术价值最高的文物——这就是日后成为中国旅游标志原型的超级国宝铜奔马。

现在考古上将这座墓定名为“雷台汉墓”。对这一叫法,不少圈内学者异议态度,是汉代墓葬吗?这一定名牵涉到墓主人。

那么,雷台墓主是谁?目前基本能定下来的是墓主人姓张,当官,因为出土的铭文清楚地刻着“张君”二字,现在通称张君。

确定墓主人身份最有力的是墓志,可是此墓中没有发现。虽然没有发现墓志,但雷台墓上了发现了四枚银质印章、出土的不少文物上也有铭文,按理说并不难“验明正身”。但是,所出土的四枚印章中,一枚已无文可辨,另三枚不好辨,缺字:“XX将军章”、“XXX军章”、“XXXX章”。

根据出土铜马上的“守张掖长张君郎阿冉耳骑马一匹,牵马奴一人”等铭文来判断,结合后室有两具棺具的痕迹,一号墓的主人是张姓将军夫妻的合葬墓。

(汉墓考古,与本文无涉)

这位神秘的“张将军”到底是谁?也有多种观点。

一种说法最早,认为是东汉初曾任武威太守、南阳析候的张江。

再是认为左骑千人官张君,此人为汉阳冀县人,官武威郡张掖县长,升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但不知名字。

第三认为是三国时的张绣,张绣为武威祖历人,豪门出身,曾封宣威候,又卒于东汉末期,恰合雷台墓的年代。

还有一种观点,墓主生活年代相对晚,是前凉张某,或前凉国王张轨之墓,或张轨之孙张骏之墓。

(民间夫妻墓,与本文无涉)

而道教研究者认为,一号墓主为祖师张道陵墓,而后发现的二号汉墓应为嗣师张衡墓,现在民间所说的“太上老君”、“新出老鬼”,就是张嗣师死后的称谓,上面的道观应该早期的天师庙。

墓道旁边有一口古井,距墓道入口2米处,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墓道相邻,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结构上窄下宽,外形呈一篆书的“玄”字,道家称为”玄井“,“天师井”,又叫“伏鬼井”。

为什么要在墓道中开凿水井?这在多地发现的汉王墓中也有类似的水井,这可能是当时一种贵族墓葬的风俗,或是寓意富有,山主人丁水主财嘛。

但水井挖墓道旁边还是很少见的。我认为,或许是当时营建墓室时用水的需要。这口井水一直到30年前才干涸,可见当年是有实用性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