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人”生活在历史惯性之中,但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人总是基于现实的需求,做出属于自身人生发展的选择和规划。而这种需求本真的表现,便是基于生存的选择。当人基于生存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阶需求发展,从低阶需求向高阶需求的转变是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现实中的当代“空巢青年”,基于生存而活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也是造成其出现“空巢”现象的主因之一。

在北京、上海这样“巨无霸”级的中心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金融、教育、医疗、演艺、创业、交通中心,其所形成的巨大“虹吸效应”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其功能在于巨大的资源积聚能力,这直观地反映在就业机会和就业种类上。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当很多青年人,大学毕业梦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时,却发现自己求学或出生的城市竟然没有与自己专业相符或者相近的职业,而只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存在,出于生存的需要,到中心城市就业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生存需求的释放是作为“现实中人”的青年现实生存的选择。

此外,还有另一种现实生存的选择萦绕在“空巢青年”的周围,便是现实中生存的环境。这种环境有时也成为描绘“空巢青年”群体存在的特征,包括:居住条件和形式、与亲人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等,“漂泊”在一线城市的“空巢青年”大多被“房子”所困扰。刚刚踏入社会的大部分青年都是在租房,且租房的费用占到全部收入的比例有的占到一半或更多,为了节省房租在这里就可以按照租房的形式、种类、费用,明显的界定出“空巢青年”的阶层差异。

回归到个体化角度,当代的青年人头脑新、步调快、好刺激、爱新奇、本位浓,这是他们逃不掉的个体化特征,也是抹不掉的时代印痕。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拥挤的地铁里、城中村、高架桥下,青春的面庞在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尊严。有人认为这是现实与理想的脱节,有人认为这是好高骛远,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这样个性化的时代,又怎能与之前那个整齐划一的时代相比较。因为个性才更加的美丽,因为与众不同才更加的多彩,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忍受生存的压力和远离亲情的煎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点燃了青年梦想的引擎,但是我们需要针对青年人更多的“托底”之策、“筑梦”之策。在网络化时代、标签化时代的今天,给青年加上一个“空巢”的签,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青年人如何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在利益格局的篱笆日渐扎牢的今日社会,能够在忍受历史发展的巨大惯性和现实生存的压力之后,实现梦想、得到尊严。

社会中的“人”、现实中的“人”或个体化的“人”跳脱不出的是对“人”的定位,在巨大的工业化变迁的背景下,人成为了社会的一个单元或工厂中的一个环节。下班后再回归到家庭与社区的单元之中,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的时候,也在反思工业文明成果对人们的影响。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化阶段、整个人生的起航阶段,游走在“生存”与“尊严”边缘的当代中国青年来说,“空巢”或许是一种可以忍受的生存状态,但它不应该成为一种让希望破灭的状态。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我们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打通青年上升、发展的通道,让青年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