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看待和认识“空巢青年”,各方说法不一。有乐观褒奖者,同样也有悲观贬斥者。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是不是当下社会特有的现象? 这就涉及我们认识和分析“空巢青年”的视野问题。认识、解读和理解“空巢青年”,既需要放宽历史的界限,把“空巢青年”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观测,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当下某一特定时点,也需要具备整体的分析视角,从整个社会变迁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而不是把“空巢青年”作为孤立的社会现象来进行解读。

首先,历史地看,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都有“空巢青年”。封建社会有,现代社会也有; 资本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社会也有; 传统农业社会有,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也有。这就是说,“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的现象和独特的社会群体,并不是当下社会所独有的,而是历史地、普遍地存在和发生着的。比如,过去因为考科举或进士,从南到北、从农村到城市的年轻人背井离乡,难道他们就没有“空巢”过,他们就不是“空巢青年”吗?还有,那些异地经商、为官,甚至闯关东、走西口的年轻人,他们就不是“空巢青年”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此,我们认为,“空巢青年”是历史地存在的,认识和理解“空巢青年”,绝不能停留于当下。

其次,从家庭生命周期来看,“空巢青年”也是常见的必然现象。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就是不能把婚姻、生育、死亡等现象当作独立的人口学现象孤立地看待,而是要把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看来,家庭有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等阶段,尽管不是所有家庭都与这些阶段必然吻合。很显然,“空巢”作为家庭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是必经阶段。只是,这里的“空巢”往往指的是“空巢老人”。其实,“空巢”不是在家庭形成后才有,在家庭形成前同样也有。“空巢青年”就是家庭形成前的空巢阶段。那些没有独立组成家庭、又独自居住的年轻人,其实都是“空巢青年”。就当下社会而言,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进城务工人员,他们都要脱离过去所生存和成长的环境,来到陌生的他乡,有的因为年龄问题,有的由于条件所限,也有的因为时机未到,尚未组建完整的家庭,极易成为“空巢青年”。

最后,从现实社会因素来看,“空巢青年”之所以形成和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被标签化、脸谱化了,是把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提起“空巢青年”,我们很容易就与高房价、高物价等联系起来,以致于很容易就把“空巢青年”当作“问题青年”来看待,把“空巢青年”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对待。正是这样,才加大了我们对“空巢青年”认知和理解的难度,也使得“空巢青年”现象更加复杂化。“空巢青年”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社会基础。高房价、高物价等是“空巢青年”形成的特定社会基础,但绝不是“空巢青年”形成的首要条件。“空巢青年”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多种社会机制综合影响和作用的产物。

总之,当下中国社会的“空巢青年”问题,不单单是青年群体的问题,也不单单是当代的问题。认识和理解“空巢青年”,我们既要有历史的视野,还要有整体的社会视角。只有把“空巢青年”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社会变革的整体中去观察、分析和理解,才能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认知和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空巢青年”与历史上的“空巢青年”在形成原因、基本特征与行为模式等方面有不同,但其内在本质并无多大差异。“空巢青年”问题并非是单纯的青年问题,“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变迁、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