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今年年初,腾讯发布了《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称:52%的年轻人在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

  报道中未详细透露这个百分比的具体来源,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网络时代虽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尤其是心灵的沟通却越来越少了。那些和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父母事实上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出现了大学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极端个例。

  中国父母爱孩子,是举世公认的事,但爱孩子却没有得到孩子正向的反馈,甚至中国妈妈在国外竟成了贬义词,却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

  高尔基说,单纯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中国父母缺少的或许正是这种艺术。

  什么是教育,按着德国著名哲学家,《什么是教育》一书的作者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雅斯贝尔斯在这段话里,刻意强调了“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和“使他们自由地生成”,而中国父母经常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少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主体并进行平等地交流,更遑论让孩子“自由地生成”了。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中国父母和孩子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很少有心灵的沟通,这就难怪孩子们将他们屏蔽在朋友圈之外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国父母要赢得孩子的尊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孩子当人看;二是把孩子当孩子看;三是把孩子当朋友看。

  把孩子当人看。即便是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人格尊严、兴趣爱好、理想愿望亦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任何一方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另一方,沟通双方关系的纽带不是拳头而是协商。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更不能将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无论天赋高低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花期不同。

  把孩子当孩子看。孩子毕竟是孩子,身体正在发育,心智尚未成熟,言谈举止难免失度,待人接物难免失据。把孩子当孩子,就应当知道孩子必然会犯错我,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把孩子当孩子,就应当知道孩子需要帮助,就需要负起家长责任。

  把孩子当朋友看。好父母是孩子的好朋友。只有把孩子当朋友,才会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而欢欣鼓舞,才会宽容孩子的不完美;只有把孩子当朋友,才会意识到自己也会有缺点也会有误判,从而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成长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作业。(作者系光明日报辽宁站记者)

  内容来源:光明时评

  本期编辑:常莹 刘嘉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