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原名重八,出生于濠州钟离之东乡燃灯集金桥坎(今安徽凤阳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祖父是淘金户,父亲是佃农。他从小为地主放牧牛羊,生活非常困苦。十七岁时,淮北发生大旱、蝗灾和瘟疫,父母、长兄和一个侄子染病而亡,他无所依凭,入皇寺(又名皇觉寺)为僧。后曾到淮西游方,三年后重回寺里。就在这一年,出身于汉族贫苦农民的穷和尚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队伍,当上一名普通的士卒。

参加起义后,朱元璋因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被郭子兴收为亲兵,授予最低一级的军衔九夫长,不久又将养女马氏嫁与他为妻。后来,他回乡募兵700人,又陆续收编附近一些地主武装,严加训练,培养了一批心腹骨干和一支数万人的精兵,更受到郭子兴的器重,很快升任镇抚、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克和州(今安徽和县),又升为总兵官。不久,郭子兴病死,北方红巾军所建大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任命郭子兴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由朱元璋执掌实权。

当年五月,朱元璋率部渡过长江,攻占采石、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三月攻占集庆路(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占镇江、宁国(今安徽宣城)、池州、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稳固了自己的阵脚。郭、张均死于集庆之役,朱元璋便成为这支队伍的最高统帅。宋政权下令在应天设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授他为行省平章。

朱元璋攻占应天及其周围据点后,北面的刘福通红巾军正吸引着元军和地主武装的大部分兵力,西面的徐寿辉及其部将陈友谅率领的红巾军又牵制着长江中游的元军,东面的张士诚虽然一再动摇,但尚未投降元朝,这正好为朱元璋构成三面屏障。针对这种状况,他作出固守东、西两线,出击东南的战略决策,集中兵力向东南方向元朝孤立的据点发起进攻,相继夺取了皖南、浙东的大片地区。与此同时,他积极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经过多年的努力,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壮大,为他削平群雄、推翻元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引起陈友谅的注意。龙凤六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弑徐寿辉,自立为帝,随即率兵东下,约张士诚夹攻应天。朱元璋立即实行战略转移,改行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战略,开始与群雄逐鹿中原。他根据陈友谅“剽而轻(轻敌)”“志骄”“好生事”,张士诚“狡而懦”“器小”“无远图”的特点,决定先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他采纳刘基建议,在应天设伏击败陈友谅,过了三年又在鄱阳湖之战中歼灭陈军主力,然后进克武昌,彻底消灭了陈友谅势力。张士诚胆小怕事,始终未敢轻动。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便倾其全力进攻张士诚,在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攻破平江(今江苏苏州),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

击灭张士诚后,朱元璋制定了南征北伐的计划。他以部分兵力,向浙东、福建、两广和四川进军,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主要兵力则用于北伐,与元政权进行最后的决战。此时,元政权虽然依靠地主武装把北方红巾军镇压下去,但它的统治基础却在各支起义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沉重打击下趋于瓦解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率师渡淮北上,短短几个月,即下山东、取汴梁、克潼关,对大都(今北京)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元顺帝惊恐万分,慌忙带着后妃、太子北逃。第二年八月,徐达率兵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

1368年正月,在徐达率北伐军平定山东的凯旋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改应天为南京,是为明太祖。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