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8,我们想用这种方式点燃这个“读书日”!

明天就是世界读书日啦!

根据前几天相关机构刚刚发布的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2017年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

4.66本

与2016年相比略有增长

过去一年

你读了几本书呢?

有没有拖后腿呢?

读书的好处与必要性勿庸多言

读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如何挑选自己喜欢的书?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们是怎么说的

(往上滑动阅读)

如何更好地选书和读书?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毛泽东

“三复四温”式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鲁迅

泛览——硬看——专精

——活读——参读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 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列宁

专注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巴金

“读书而无书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全民阅读时代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带你领阅不凡世界!

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

去看沿途的风景

有时间读书

有时间又有书读

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良师益友

它教人不断成长

或被无形的力量所打动

或让灵感喷薄而出

或带给你艺术享受

或点燃心中梦想

或让你会心一笑

......

我的阅读之“最”

最爱的一本书

最受欢迎的礼物书

最适合旅途中的一本书

留下摘抄最多的一本书

最适合放在枕边的一本书

最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读过最多遍的一本书

最喜欢随身携带的一本书

对你的三观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最期待阅读但还没有入手的一本书

读书是孤独的事情

分享是快乐的事情

欢迎在文末留言

分享你的一个或多个阅读之“最”

用阅读收获美好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