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媒介”工作坊

第一期

现代文化与中国主体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锻造。在“脱胎换骨”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我怀疑、批判意识和反省状态的现代文化品格,还召唤、再造出群众、人民、个人、知识分子等各种主体状态,而且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始,文化革新与政治实践彼此互动、纠缠。本次论坛以“现代文化与中国主体”为题,邀请海内外文学、历史、美术、理论、传播等不同专业的中青年学者,对20世纪中国历史中现代文化的形成和主体位置的塑造进行研讨,尤其关注文化生产与劳动主体的关系。

时间:2018年6月25号(周一)

上午9:00—12:00

地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

主持人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主讲嘉宾

肖  铁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因众之名:群众的发现与叙述中国的方式

吴雪杉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汽笛响了:1930年代版画里的

声音与时间

冯  淼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深入日常、深化革命:《读书生活》与三十年代上海城市革命文化的发展

谢保杰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十七年时期文学写作与劳动关系的探讨

王行坤 

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未来劳动的三种形式

对话嘉宾

郝庆军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

于洪梅 

美国路德学院

王  璞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

殷思远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学术总结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办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

嘉宾介绍 01

肖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史哲试验班,后出国留学,分别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专著:《革命的浪潮:现代中国视野中的群众》,哈佛大学出版社,2017年。代表性论文:《一个唯情主义者的发明——朱谦之的“我”兼论现代性的“内转”》(《思想与文化》,2016年)、《“说”出集体性—口述性与四十年代的解放区小说》(《湖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非理性的魅惑: 朱谦之的群众观》(《新美术》2014年第2期)等。

02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2015年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近年尤致力于中国现代艺术史及视觉文化的研究。出版有《吴雪杉中国美术史研究文集》(2009)、《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2018)。

03

冯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2013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博士,2013-2016年职教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历史系。从事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文化教育与社会变革以及欧美学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现状等研究。

04

谢保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管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专著《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05

王行坤,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当代中国思想,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工人的消失与后工作的未来》与《机器中的劳动与资本》[与夏永红合著]),出版译著四部,目前主要从事工作与劳动的文化史与思想史研究。

06

郝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曾任《传记文学》主编、《炎黄春秋》总编辑、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等。专著《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鲁迅的抵抗空间》等。发表长篇小说三部、出版中篇小说集《我从海德堡来》等。

07

于洪梅, 美国路德学院 (Luther College)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 (2001)、俄勒冈大学比较文学博士(2008)。主要研究兴趣是比较文学、电影研究和文化研究,已发表中英文论文及译文若干。

08

王璞,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史哲试验班,在中文系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至2012年在纽约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布兰代斯大学。出版有诗集《宝塔及其他》(2015年,获胡适诗歌奖-首部诗集奖)、学术专著The Translatability of Revolution: Guo Moruo an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ulture 、以及论文若干。

09

殷思远,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传播学系博士生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研究领域:文化研究、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发展传播学等,博士论文关注中国女工、新工人文化与阶级的形成。

10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大学文史哲试验班本科(98级)、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硕士(02级)、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05级)、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15-16年)。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出版专著《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等,发表论文若干。

11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文化研究与性别研究。专著有《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十余部,著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等,曾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著名大学讲学和访问。

“文化与媒介”工作坊缘起

       “文化与媒介”工作坊是用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的视角切入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思想、社会议题。我们想突显以下问题意识:第一,立足现当代中国。从晚清到当下,中国一直在回应、转化西方和现代的挑战,近代、现代和当代是思考传统中国与中国未来的中介;第二,文化唯物主义的方法。近些年,媒介、视觉、技术等成为人文社会领域的热门话题,新媒介、新技术正逐渐完成对人类社会和既有秩序的再造,辩证地理解这一期人类文明也是迫切的问题;第三,新青年精神。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不仅提倡“自主的”、“进步的”、“世界的”新青年精神,而且开启了现代知识分子参与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序幕,这依然是一份可贵的遗产;第四,以中国为主体、以世界为视野。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产生了复杂、多重的互动关系,中国不是单数的,世界也不仅指西方,世界改变了现代中国,中国也正在深入影响当下世界。基于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系列学术工作坊,邀请不同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共同提出、回应理解历史的新角度、观察时代的大问题、把握现实的活经验、思考世界的真方法。

       近期举办第一期《现代文化与中国主体》(2018年6月25日)和第二期《当代中国视野下的东北表述》(2018年6月25日)研讨会,敬请关注!

本期编辑 陶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