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食物都是有保质期的,一旦超过了保质期,就有很大的可能已经变质。那么军事武器是否也有一个"保质期"呢?当然有,比如导弹。

对于导弹来说,"保质期"的正确名称叫贮存期。和食物的保质期一样,导弹的贮存期也是指在符合贮存条件下,导弹各项指标符合预期的存放时间。一般来说导弹的贮存期在设计定型的时候就确定了。

以瑞典研制生产的RBS-70便携式防空导弹为例,它的贮存期长达15年。瑞典于1967年开始研制RBS-70便携式防空导弹,并于1978年装备其陆军。但贮存期为15年的导弹,并非此时的RBS-70便携式防空导弹,而是指的瑞典在2001年研制成功的,RBS-70防空导弹的现代化改造型,"火流星"高机动全天候地空导弹。此型导弹不仅运用了更多新材料与新组件,其研制设计的新型保险甚至不需要电力供应,在符合美国MIL-STD-1316E标准的同时,极大延长了导弹寿命。

这枚导弹过了“保质期”后,被改成火箭,曾创最高有效载荷纪录

世界各型导弹的贮存期是有一定分布规律的,一般以该类导弹研制周期和服役周期来确定。一般的防空导弹系统研制周期为10年~20年,从研制成功到大批量服役大约需要5年,而此时再过10年左右新型的防空导弹就研制成功了。也就是说,对于防空导弹而言,它的某一型号大规模服役期不过10年左右,随后就会被更新型号所替换,所以其贮存期也就在这个区间内。俄罗斯的S-300和S-400防空导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枚导弹过了“保质期”后,被改成火箭,曾创最高有效载荷纪录

但是,对于洲际导弹来说,贮存期相对要长得多,其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洲际导弹的研发周期很长。我国从"两弹一星"成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这段时间内,我国正式服役的洲际导弹有DF-5洲际导弹及其衍生型号DF5-B以及DF-31,仅仅这三型而已。其中DF-31研制周期更是长达13年,研制定型到正式服役更是用了7年的时间。至于我国最新型的DF-41洲际导弹,从1984年立项至今,仍然还未宣布正式服役。

二是因为洲际导弹战略价值极高,不轻易使用又不能轻易毁弃。洲际导弹是战略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美俄三国在内的有核国家,要保证其洲际导弹能处于随时发射、即刻反击的状态。比如美国的民兵3洲际导弹,它从1970年服役到现在已经快半个世纪了。在美俄双方签订《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的背景下,美俄双方都在削减洲际导弹和核弹头的库存。《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签订后,美俄进一步削减其库存,民兵3洲际导弹也将与2020年退役,届时,它真的将服役半个世纪。

这枚导弹过了“保质期”后,被改成火箭,曾创最高有效载荷纪录

在所有型号导弹中,最具有传奇性质的当属苏联研制的SS-N-18导弹,北约将其命名为"撒旦"。前苏联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此型导弹,1973年研制定型,并于1975年正式服役。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此型导弹接手,近些年来频频亮相。由于国家动荡,部分"撒旦"洲际导弹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导致过了"保质期"。俄罗斯却将其改成火箭,并重新命名为"第聂伯"。这枚火箭成功将3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下世界最高有效载荷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