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忘恩思小怨”的人,可以说是德行不佳,古代官场都有门生派系之说,像这种将他人恩情当做理所应当,稍受委屈便念念不忘的人,又怎么会有人与之为伍呢。(“生机”指的是自身健康以及生育能力)人活着就是靠这一口和气,和气便是生机,天地同样如此,一日不可无和气,连年战争的地方,气候也会发生很大的异常,这其实是这片地区的“天地”缺少和气“病”了,所以才会出现异常状况。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信口开河之人,容易折损寿命;

忘恩负义之人,仕途难以亨通。

违心、违情、违理、违实之言,不可多说,多则损福伤寿

道家思想——“希言自然”

我发现“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各自经典当中都有“要少说话”的观点,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整体中国人的价值观。

在古代,人们是不太喜欢话多之人的。尤其是在经历过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的秦汉之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都逐渐稳定下来,“话多”逐渐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

西汉初期崇尚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的“黄老之学”,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少施政令,以适应秦末发动农民战争后的政治形势,有利于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

“少说话”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就有所记载: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老子在此句开头便指出“希言自然”,“道”总是自然运行,勿须多“言”。

当然《道德经》五千字所蕴含的内涵丰富恢弘,每一句话有都可能有无数种解释,例如这句话放在政治上是劝统治者无为而治,少施政令,尽量不要干预百姓生活。而我认为这句话放在为人处世的道理上,就是在劝诫人们“勿须多言”,因为语言对于改善现实世界的运转是没有任何实质作用的,多言反而容易因无法实践而成为空话。

违心、违情、违理、违实之言,不可多说,多则损福伤寿

儒家思想——“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几千年来的封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当中,同样是赞成“少说话”。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简单:君子要少说多做。

其实孔子是在提醒我们要少说话,但少说并不等于不说。要三思而后“说”,少说空话、大话,否则反而容易成为他人的笑柄。

虽然不建议张嘴说话,但是眼睛得睁大,用说话的时间去观察事物的规律,多付出于实践,识得轻重缓急,这才是正确的做事思路。

违心、违情、违理、违实之言,不可多说,多则损福伤寿

佛家思想——“身口意三业”

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得以发展,在唐朝“儒释道”已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到宋朝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交汇,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直接导致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同样赞成“少说话”,而且“违言”一词就是出自佛家思想,佛家将其称之为“口业”。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无量寿经》

而“违言”大致可分为四类:

佛家认为违言的果报可分为三等:最轻是损伤福德,贫穷下贱;其次会折损寿命,短命早夭;最重的会殃及子孙,断子绝孙。

违心、违情、违理、违实之言,不可多说,多则损福伤寿

不积口德者,内无和气,有损生机

而《心相篇》这里所讲的“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就犯了中等口业,最易折损寿命,但是如果再发展下去,可能就要殃及子孙。例如古代的讼棍,现代的缺德律师,子孙很难兴旺。

周星驰主演的香港电影《审死官》当中就有这样的情节:清朝讼棍宋世杰收受贿赂,颠倒是非,以至生了十多个儿子都夭折而亡。

当然古人非常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人觉得生养子女是负担,那也就无所谓了。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天地万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落叶归根乃是顺应天道,人同样也应该如此,如果人人为了逃避责任选择丁克,我想一百年后就是人类末日了吧?

那为什么口业会与“寿元短折”短命联系在一起呢?

{!-- PGC_COLUMN --}

因为不积口德之人,心性之中无和气,有损生机。(“生机”指的是自身健康以及生育能力)人活着就是靠这一口和气,和气便是生机,天地同样如此,一日不可无和气,连年战争的地方,气候也会发生很大的异常,这其实是这片地区的“天地”缺少和气“病”了,所以才会出现异常状况。

所以天地和,才能万物生;家和,才能万事兴;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心平气和,才能身体健康。做人只有保住这口和气,才能与天之太和,地之中和贯通一气,福禄寿才能长久。

心性之中无和气,不但缺乏生机导致折寿,还会折损福报,导致贫穷下贱。俗话讲“穷横”,越穷越横,越横越穷之说就是由此而来。

违心、违情、违理、违实之言,不可多说,多则损福伤寿

忘恩思小怨者,仕途难以亨通

“科第”一词指的是根古代通过科举考试考核考生次第,进而选拔为官吏的一种制度。这与我们今天的高考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今天考生参加高考为的是晋升学业,古代考生参加考试为的是为官入仕。

古今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大大不同,相比于才华,古代选拔人才更重视德行,而我们今天恰恰相反。

因为古代社会几乎需要很少变革创新,更强调社会稳定。有才能之人多不安分,性格也多为孤傲;而有德无才的人,性格宽厚,虽然无功,但也少过,更受统治阶级欢迎。

当然德才兼备之人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受欢迎的。

所以“忘恩思小怨”的人,可以说是德行不佳,古代官场都有门生派系之说,像这种将他人恩情当做理所应当,稍受委屈便念念不忘的人,又怎么会有人与之为伍呢?仕途不顺也是可想而知了。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一说,所以作为读书人更应该宽厚待人,知恩图报,用实际行动去维护读书人的集体形象,何况这本来就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