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冬、春季发生的菌盖粘滑的木腐菌,为主要人工栽培食用菌之一。属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鳞伞,光帽黄伞。每100g干菇含粗蛋白质21.8g,脂肪4.25g,碳水化合物64.8g,纤维素7.35g。子实体含丰富的多糖,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自然界多生长于壳斗科等阔叶树的倒木或树桩上,松木或未完全死亡的阔叶树杆上也能生长。

一、滑菇特征习性

滑菇子实体丛生,菌盖表面有一层极粘滑的粘胶质(主要成分为氨基酸),表面黄褐色,中部红褐色,无鳞片。直径2.5-8.5cm,初扁半球形,开伞后平展或中部稍凹。菌肉浅黄色。柄中生,圆柱形,有时基部稍膨大,黄色,内部松软,长5-7cm,粗5-10mm。菌环黄色,生于柄的上部,易消失。

二、滑菇栽培技术

1、培养料。滑菇母种采用加富PDA培养基,22℃恒温培养1周至满管;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料配方为木屑70%、稻壳10%、麸皮12%、玉米粉6%、糖和石膏各1%,水适量;滑菇栽培料配方为木屑80%、麸皮15%、玉米粉3%、糖和石膏各1%,含水量55%~60%为宜。

2、培养料预处理。一是杀死料中不耐高温的杂菌和害虫;二是软化培养料以使料中养分易于被菌丝吸收利用。将培养料进行常压灭菌,100~C下维持2~3小时即可。

3、培养料制作菌块(又称包料)。滑菇采用箱式块栽为佳,因此需把培养料制成长方形块状。具体做法:用玉米秸串帘成托帘(帘的规格为61 厘米*36厘米),用塑料薄膜包料(薄膜大小为120厘米*110厘米,薄膜需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并用长方形木框作模子(规格为60 厘米35 厘米* 8 厘米)。做块时,在托帘上放木框模子,将薄膜铺于模内,再将灭过菌的培养料装入薄膜内,每块装湿料重6~8公斤,最后用薄膜包好料后脱框。托帘上托着菌块,送到接种室接种。

4、接种。接种前室内每平方米用甲醛10亳升、加高锰酸钾5克进行混合熏蒸消毒。接采用表面播种方法,每块用种量1/2瓶。接种后送到培养室培养。

5、出菇管理。接种后,初期(3月份)外界气温低于菌丝生长的起点温度,此期管理中心以保温为主。发菌初期空气湿度不宜过大,菌块不需喷水。每周通风换气1~2次。培养4―5个月后菌丝基本达到生理成熟,即为发菌后期,此时培养室必须清洁、凉爽、避光,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30℃以下。

当平均气温在20℃左右,距出菇时间30―40天时打包,并将料面的蜡层划破,随着气温下降至20~C以下时,每天早、中、晚及夜间各喷1次水,使培养料含水量增至70%,同时保持90%~95%的空气相对湿度,当料面出现小粒状菇蕾时勿向菇蕾直接喷水。

出菇期间注意通风,并给予适当散射光。经过适当的水分管理,小菇蕾逐渐形成黄色的幼菇,8―10天后可达到采收标准,10月上旬为采收盛期。

6、采收和采后管理。一般在子实体呈半球状、菌膜未开裂时采收。采收前2天停止向菇体喷水。采收时应用手握住菇根扭转提起,不要破坏培养基。采收后立即剪去老化根、黑根、虫根,根底要剪平,并用清水洗去杂质。在头潮菇采收10―12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整个生长周期可采收2―3潮菇。滑菇采收后应及时销售或加工,以免菇盖开伞,降低商品价值。

三、滑菇接种分离

(1)种菇是在出菇高峰期选择优良品系中发育纯正、健壮、饱满且无病虫害的小菇蕾,将其作为分离材料;

(2)将选择的种菇用75%酒精棉球擦拭进行表面消毒;

(3)在切取接种块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解剖刀必须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然后在菌柄基部纵切一刀,用已消毒的手把菇蕾纵向撕开,在菌盖与菌柄交界处或菌格处切取组织块,接种块不宜太大,一般以3毫米XS毫米为宜。这样可减少污染,而且成活率高。再用火焰灼烧灭菌的接种针把接种快移植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

(4)将接种后的试管培养基放在26℃~28℃恒温箱中培养2天后,即在种块周围长出新生菌丝,待菌丝在斜面上生长后,选取无杂菌的菌丝体,移入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经纯化后即为纯菌种。

花卉养殖:花卉水插繁殖成苗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