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礼敬中华||“三月三”,生轩辕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作为传统多民族节日“三月三”在文人笔下可谓热闹非凡,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也曾在此节日里将众人的诗词集结著述,并为之挥毫做序,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那么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为何各民族对此节日都如此隆重?各民族在三月三又有哪些习俗呢?

团团本期将从各个民族出发,整理出“三月三"的前世今生向你娓娓道来,将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愿望祈求向你慢慢述说。

汉族

“三月三”在汉族称为“上巳”节,是中原地区人民纪念黄帝诞辰的节日。按通常的说法,汉以前上巳节节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后固定为汉历(农历)三月初三。古代每到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洗涤污浊,以祓除不祥,称为“祓禊”。除在水边祭祀、沐浴之外,人们还宴饮行乐、踏青郊游。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向我们展现了浓郁的三月三节日氛围与节日热闹的场面。后来由于上巳与清明日期接近,遂逐渐被后者代替。不过至今某些地区还保留着三月三踏青的习俗

壮族

壮族多在三月三这天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歌圩场上人们赛歌、赏歌。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如果男女青年在对歌的过程中双方情投意合,便会互赠信物,以为定情,续一段情缘。此外,三月三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而三月三因为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黎族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同时黎族三月三也是黎族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也因此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说很久以前,当地山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的顶峰,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侗族

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侗族人们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忙农事。

布依族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顾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

瑶族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记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记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

这一天也是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

畲族人们把三月三当作谷米的生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同时还聚集在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作为畲族三月三主角的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土族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的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听团团一介绍,三月三的各族人民风俗习惯你一定有所了解了,那么你是否满意三月三的前世今生?是否满意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三月三?是否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还有关于其他民族三月三的风俗习惯?如果有的话,请在评论下方写出你的见解与感受。

图像来源:网络

文字编辑:龚小兰 时菀璐

本期编辑:杨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