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秘档·两任蜀王笔下的锦城十景(七)菊井秋香③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菊井秋香

作者:朱申鑿

沉沉百尺涌寒泉,绕砌黄花色更鲜。

九月盛开如栗里,三秋正茂近壶天。

嗅英举子登科第,饮水高人益寿年。

冷液分杏通地脉,天光一鑑自澄然。

菊井秋香

作者:朱让栩

锦里清飚报素商,内亭深院晚云凉。

鹤胎漫忆青天香,龙秘犹传玉井芳。

入镜灵漪江夏色,御风神冽洞庭香。

翁源菊涧成虚语,几度临风寿羽觞。

蜀王宫中的桔井,因为周围遍种菊花,而被称为菊井。虽然“桔”与“菊”发音相同,但字义却不同。

为什么桔井周围种的是菊花而不是其他的花?成都花类繁多,最为著名的是芙蓉花,为何独独菊花能受到蜀王的特别喜爱?这还得从自古以来菊花与文人的渊源说起。

菊花傲世独立的风骨与古代文人品性相似

菊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位列第三,也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切花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切下来的花朵、花枝、叶片等的总称,它们是插花的素材,用于插花或制作花束、花篮、花圈等花卉装饰。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摄其英”等名句,将菊花傲世独立的风骨与古代文人品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当时的名士慕其高风亮节,大多种菊自赏,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明朝数位蜀王如朱椿、朱申鑿、朱让栩等,都以文著称于世,俨然以文人自居,他们对菊花的喜爱,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在民间,菊花也深受百姓喜爱,如重阳节要赏菊和喝菊花酒。唐朝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南宋时,浙江杭州开始有了菊花会

中国栽培菊花的历史有3000多年,最早记载菊花的典籍是《周官》《埠雅》。

《礼记·月令篇》中说:“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本字为鞠,又作蘜,后省作菊;“华”字为“花”字的通假。当时的菊花是野生的,花色是黄色的,因而又得名黄华、黄英、黄蕊、黄钿等。

屈原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经出现过菊花展销的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的风气之盛。

到了唐朝,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

李商隐在《菊花》中写道:“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

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说:“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宋朝时,菊花品种大量增加,北宋学者刘蒙在崇宁3年(1104)写成的《菊谱》,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26个菊花品种。

南宋时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出现了花市、花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流传至今的菊花会,就是在南宋时的杭州开始的。

明朝的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菊花记载较多。

清朝乾隆年间,有人曾向乾隆帝进献各色奇菊,乾隆帝曾召集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文人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

菊花对日本的影响超出中国人的想象

菊花不仅在中国受到追捧,在日本更是受到欢迎。

唐朝时,8世纪前后,菊花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尤其深远。

日本护照上的菊花图案。

菊花传到日本后,因数量极少,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品鉴菊花。菊花以其高雅的品质,得到了皇室的青睐。

在皇室的带动下,日本兴起了喜欢菊花、欣赏菊花的风气,达官贵人盛赞菊花是天下第一花、草中王。文才超凡的嵯峨天皇非常推崇中国文化,创作数首咏菊诗,如今有近10首传世。

由于菊花受到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异化,被尊为高贵的权势之花,与樱花齐名,被看作日本的国花。

到了江户时代,菊花才从皇室传入民间,并在民间急速栽培推广,菊花开始走向大众化。1698年刊行的《花谱》记载,日本当时已有200多种菊花。

后鸟羽天皇很喜欢菊花,把它作为皇室的徽章,取代此前由中国传入的莲花,并常常将菊花赐给爱臣,贵族和大名也可以用菊花作为家徽。

1595年,丰臣秀吉下令,除自家外,严禁其他家臣使用菊花作为家徽。

1868年3月18日,明治政府正式严格规定:菊花作为最高权威的象征,只能由天皇独占,作为天皇专用的徽章,民间如滥用菊花为徽章,将被判不敬罪。

1871年又规定,天皇家的菊花徽章为16瓣的八重菊,皇族的菊花徽章为14瓣的裹菊。

因日本人将菊花视为高洁、尊贵、驱邪、皇室的代表,到了近代,日本将菊花设为国花,印在护照、铸在硬币上等。

如今,说起日本大和民族,都会有两个著名意象:一是军刀,一是菊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