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注重头衔,尤其是官衔。头衔代表了权力地位和能力,如果有合适机会,头衔还可以彰显于后世,所以历朝历代的士大夫阶层都以排列头衔为要事。

如今我们读史书或者名人笔记墓志铭信件等材料,如果不熟悉头衔,可能会搞得云里雾里看不清历史。

头衔里面最重要是区分有实权和没有实权的头衔。

秦汉时,头衔非常简单,因为爵位和官职极为有限,秦始皇巡视山东,琅琊刻石上的列出的随从是这样的头衔: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丞相王绾,卿李斯,五大夫赵婴......武将是“爵位 + 姓名",文官则是“爵位或者官职 + 名字”,李斯当时的官职是客卿,所以只列官职不列爵位。这时候没有虚名,有官职一般都有对应的权力、爵位和收入,有爵位就有对应的收入,但是光有爵位是没有实权的。

魏晋南北朝开始头衔变得长了很多,因为头衔里包括了官职,散官,勋官,爵位等,萧道成当皇帝之前的头衔是: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州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郡开国公。

使持节:代表皇帝特使身份

侍中:此时的侍中仅仅是个加官,虚名而已,历史上的侍中曾经是门下省长官,位高权重,所以借用了其名气

都督六州诸军事:掌握六州军事,有实权

骠骑大将军:武散阶,当时最高的军阶,注意无实权,不领工资,虚名而已

开府仪同三司:武散阶,当时的最高阶,无实权,不领工资,虚名而已

录尚书事:这个是实权官职,有这个官职基本上可以篡位了,历史上有几位著名人士曾经担任该官职:曹操,诸葛亮,王导,刘裕,萧衍等,你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竟陵郡开国公:这个是爵位,工资发放依据。

小编以前读资治通鉴读到南北朝时期一度非常难受,因为南北朝时散官勋官名目繁多泛滥成灾,如今读了一些古代官制的书才稍解一二。

宋朝时期,基本研习了南北朝的头衔“长”的特点,司马光的头衔是: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胡军,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

朝散大夫:文散阶,虚名

右谏议大夫:有对应收入的寄禄官,

权御史中丞和充理检使:这两个官职是真正有实权的官职,注意宋朝所有有实权有责任的官职,官名前都加上“权”, “充”等字,说明这个官职是皇帝临时派你干的,做的不好,一个月就把你换了,宰相也是如此。当时这是制度,实际上呢官员不可能换的那么快。

上护军:这是勋官

赐紫金鱼袋:荣誉称号,给那些三品以上穿紫袍的官员,所以后世用紫气东来形容门庭出高官

明朝头衔与前代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把自己的出身放在最前面,例如为《典故纪闻》作序的冯琦自己署名为: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史玉牒副总裁,前詹事府少詹事掌院事,直起居注,经筵日讲官北海冯琦。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文人士大夫在北宋是最尊崇的,没想到明朝才真正的使得进士出身成为一种最可以骄傲的资本,也难怪,明朝中期之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如内阁,比起北宋时大将提十万兵凯旋归来不如进士上榜来的荣耀如何?

相关文章